“我了卻了自己最后一個大心愿。”
三八婦女節(jié)當天,家住杭州拱墅區(qū)上塘街道假山新村的宣美麗,在假山路社區(qū)與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在浙江省遺體捐獻志愿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原本,宣阿姨的愛人楊金才,也要一同簽下遺體捐贈志愿書的,但因為老家有事臨時回去了,“蠻遺憾的,本來好事成雙,要等他回來自己簽了。”
在宣美麗看來,和愛人一起完成這個心愿,是一件浪漫又很有意義的事。
昨天一早,我們趕去了假山新村。
多年前兩人就說好
要一起捐贈遺體
就在我們尋找宣美麗家所在樓棟的時候,一位頭發(fā)花白、身著紅色羽絨外套的阿姨騎著自行車,遠遠地就在呼喚,“小伙子,你在找什么?來來,我?guī)闳ァ?rdquo;
跟著熱心阿姨的車,一路小跑,來到了目的地樓下,這時才知道這位熱心阿姨就是宣美麗。
宣美麗今年71歲,杭州人;老伴楊金才,76歲,諸暨人。
“我喜歡穿紅衣服,好看,要是頭發(fā)再白一點就更好看了。”幾句話,就能感受到宣美麗的豁達和爽朗。
她家住一樓,是租的一間套房,新裝修的房子顯得很通透,因為一個人在家,房間的電腦上還放著電視劇。
“原來是和兒子一家一起住,在五樓,年紀大了爬不動,就想著在低層租一套。”說話間,宣美麗從房間中拿出了昨天簽了字的《浙江省遺體捐獻志愿書》,邊上一本空白的是留給老伴的。
在遺體捐獻志愿書上,宣美麗選擇了捐獻遺體、眼組織 (角膜)以及腦組織,“遺體和腦組織可以用于醫(yī)學和科學研究,眼角膜可以用來移植,蠻好的。”
很多年前,宣美麗和楊金才就萌生了想要捐獻遺體的想法。
“我多年前就和兒子說好,走了以后要把骨灰撒到錢塘江去。”
后來,老兩口看到遺體捐獻相關的新聞以及科普后更加確定了捐獻遺體的想法,“我記得是我先提出來的,問了老楊,老楊就說了一個字,好。”
今年,正好假山路社區(qū)和省紅十字會試點在社區(qū)開展器官捐贈、遺體捐獻的“兩捐”試點工作,老兩口立馬就報了名。
在工作人員多次上門科普、確認、登記后,昨天宣美麗先簽署了《浙江省遺體捐獻志愿書》,楊金才將在回杭后第一時間聯系工作人員完成辦理登記。
結婚近50年
出門總是會互相報備
明年就是老兩口結婚50年,宣美麗楊金才即將成為大家口中的“金婚夫妻”。
兩人1974年經人介紹認識,并于次年結婚。
“那個時候都是按照部隊的標準,早晚拉練,白天干活,日子雖然苦,但是很充實。”宣美麗說,當時楊金才為了不和她分開,主動選擇從更高的崗位回到基層。
近五十年的生活,兩人的生活中難免會有爭吵,但是每次都不隔夜,甚至出去遛個彎回來氣就散了,“互相要多理解,多溝通,沒什么是解不開的。”現在,宣美麗說,剛吵完的架可能過三分鐘就忘了,“一把年紀了,有啥好吵的。”
前些年沒有手機的時候,誰出門了,都會在桌子上留張條子,“去哪,干嘛,大概什么時候回家,回不來回吃飯,省得互相擔心。”有了手機,就會打個電話,“有的時候時間估不準,就多打兩個,安心。”
雖然已經年過七十,但是他們的想法很潮流,“我們平常買衣服也都會去大商場,買名牌。兒子我們已經養(yǎng)大了,孫女也帶大了,該自己享受生活了。”
家里還買了電腦。
宣美麗上手快,最開始是她把怎么開機、怎么操作寫在紙上。
慢慢的,電腦變成了楊金才的專屬。
七十歲依舊想發(fā)光發(fā)熱
孫女讀了高中,突然閑下來的宣美麗選擇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我記得第一次是去培訓,那個才知道志愿服務是什么樣的,感覺很快樂。”回來和老伴一商量,她就決定加入,這一做就是十余年,志愿服務時間超過6000小時。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宣美麗還學會了修腳、理發(fā)。
家中醒目的位置上,擺放著“杭州市功勛志愿者”“杭州市優(yōu)秀志愿者”“杭州市綠化積極分子”等各種志愿榮譽獎章。
每周一、周五,宣美麗會在社區(qū)做志愿者,每周還會兩家醫(yī)院做兩天半的志愿者,“常常一做就是站一天,蠻累的,只要身體吃得消,我會一直做下去。”
楊金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平常給年輕人上上黨課,給鄰里調節(jié)一下糾紛、排除下疑難雜癥等等。
社區(qū)工作人員都說,“楊叔叔的脾氣很好,他說的話,大家都聽的。”
所以當老兩口提出要捐獻遺體時,社區(qū)的工作人員并不驚訝,“這就是他們會做出來的事,我們都要向他們學習。”
浙江已有器官、遺體捐獻者4510人
志愿者30萬人
生命之后還有生命!
90后小伙陸國強完成了心臟、肝臟和角膜的捐獻;
杭州“明星的哥”萬力捐獻了眼角膜;
33歲的杭州“袖珍男孩”陳彬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
103歲的助學奶奶方愛蘭,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浙江大學醫(yī)學院;
“天才”翻譯家金曉宇的父親金性勇,完成了遺體和眼組織的捐獻;
“無花果爺爺”王坤森也在遺體捐獻志愿書上簽下了名字……
3月9日,我們了解到,自2010年浙江省作為全國11個試點省市啟動實施人體器官捐獻、2016年啟動遺體(組織)捐獻以來,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器官(遺體、組織)捐獻者4510名,同時還有30萬愛心人士主動登記成為捐獻志愿者。
其中,超過55%的志愿者30歲以下,60歲以上的志愿者只占不到1%。
“捐獻器官、遺體在大眾中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是逐年增高的。”浙江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全國優(yōu)秀器官捐獻調解員曹燕芳說。
作為2010年浙江省首批協調員,曹燕芳統計著每年登記的志愿者數據:第一年260人,第二年500多人……2018年將近8000人,2019年34000人……隨著2016年網絡捐獻登記的推出,志愿者的數量迸發(fā)式增長,最多一年出現了8萬名志愿者,年捐獻也從2例增長到超過300例。
這些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yè)。
“有一個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老太太,捐獻遺體的意愿特別強烈。”從業(yè)13年來,曹燕芳每天都會被捐獻志愿者的故事打動。
去年4月,17歲的周江濤,吸著氧氣坐在病床上,用盡生命最后力氣寫了一封信。依照他的遺愿,這個少年的遺體被送到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用于醫(yī)學研究,他的眼角膜,后來成功移植到兩位眼疾患者身上。
“原本,家里除了姐姐,沒有一個人支持他的決定。在生命的最后,他一個一個做思想工作,說通了之后才安心離開。”說起當初的細節(jié),曹燕芳依然會淚目。
協調員們也會跟著一個又一個志愿者的故事思考生命的話題。
“人生走到最后,其實是沒有年齡的界限,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珍惜活著的所有時光。”曹燕芳說,捐獻的人中,有出生才幾天的寶寶,有捐獻器官也有捐獻腦組織;也有百歲老人捐獻遺體做“大體老師”,“他們的選擇就是讓生命之后還有生命。”
曾經,有一位捐獻者年幼的兒子寫下這么一句話:“爸爸,你把媽媽和我都丟下了,我怪你??墒菚r間一長,我又覺得,你是一個英雄,你救了好多人,救了好多個家庭。”
在浙江,實現器官、遺體捐獻的夫妻有31對,兩代人都實現捐獻的有6戶家庭。
多年來,浙江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一直和捐獻者的家屬保持聯系,希望給他們帶去幫助和安慰,比如說未成年人的助學,老年人的助老服務等。
“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不少提供幫助的就是曾經的捐獻者家屬,這樣的家庭更能體會處在絕境中的滋味,讓愛蔓延,讓愛循環(huán)。”曹燕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