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來自:旅游先遣隊

山人杰

樓主

2023-09-19 4681 1

寧波古橋之十三洞橋(十三)

十三洞橋位于海曙集士港鎮(zhèn)湖山村。
  此橋孔多達13孔,故稱十三洞橋。橋面全長53.31米,橋墩高近6米,東西橫跨湖泊河。唐宋之間,鄞西平原曾有過煙波浩淼的廣德湖,湖泊河是廣德湖西緣較深的水道。十三洞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是寧波孔數(shù)最多的塘河橋,也是現(xiàn)鄞州最長的多孔石梁橋?! ?br>  波光瀲滟的水面如纖塵不染的明鏡,淡淡煙霞籠罩下的村子,好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十三洞橋似長虹凌波,氣勢磅礴。難怪有人這樣描述十三洞橋:“波光涵鴨綠,一帶彩虹長,乘興觀朝旭,隨時納晚涼。”
  十三洞橋全長53.31米,寬2.2米,由13個券洞組成,是寧波孔數(shù)最多的塘河橋。橋面中心微微拱起,使人遐思起銀河的鵲橋。橋面用長石鋪砌而成,已被風(fēng)雨剝蝕得失去了平坦,石板縫隙間頑強地鉆出幾絲青縷,蜿蜒在橋面上。橋身沒有設(shè)步階草古時候方便車馬通行。橋的兩側(cè)有26塊護欄石,中心橋欄兩側(cè)刻有“十三洞橋”4個大字。橋身下的橋墩則用棱角條石疊成,上游迎水方設(shè)分水尖。史實和當(dāng)?shù)匕傩樟鱾飨聛淼乃娝勛C實,建橋以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洪水的洗禮,廣德湖上的許多橋都消失了,只有十三洞橋依然巍然屹立。這座歷經(jīng)風(fēng)雨潮汐洗禮的十三洞橋,分明就是故鄉(xiāng)先民的功績碑,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聰明才智。
  有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故鄉(xiāng)風(fēng)物最迷人。說到這橋,村民十分得意,站在橋上,指著遠處田野上的稻浪滾滾,村落間的炊煙裊裊說,“從這里的各個角度看周圍,都很美,是你們城里看不到的美。”我饒有興趣地聽著,觀賞著橋畔的一景一物。夕陽籠罩著橫在橋頭的幾艘漁船,折射出泛黃的光暈,更顯出歷史的厚重感。船上綁著的麻竹竿已經(jīng)染滿灰塵,看來已經(jīng)廢棄很久了。順著老漢手指的方向,我們發(fā)現(xiàn)橋的西堍還保留著當(dāng)年供夜間行舟使用的石制天燈柱,只是已經(jīng)被歲月打磨得不見棱廓,但這更為石橋增添了一絲滄桑?! ?br>  根據(jù)清代《甬上望族表》記載,在宋代嘉熙年間(1237~1240年),寧波第一大孝子董黯的第四十三世孫董全八,聽聞鄞州西鄉(xiāng)山碧水清,于是從慈溪遷入鄞州集士港鎮(zhèn)湖山村,在此漁樵耕讀,世代繁衍至今,逐步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董家村。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年),董家村董瀾考中進士,名列“嘉慶己巳年恩科會試第七名,官授江西余干縣知縣。在離家30余年為官期間,董瀾始終恪守官緘,勤于治理,政績顯著,且一生兩袖清風(fēng),深得民心。所以等到年邁回故里時,形成了萬人夾道送行的動人場面。
  董瀾雖然在外為官,但仍十分掛念家鄉(xiāng)。當(dāng)時董家地處湖泊河邊,寬闊的的河面阻斷了與對岸的交通,村民們出村進城都很不方便。于是董瀾出資牽頭建造了一座石橋,就是現(xiàn)在鄞州第一長洞橋十三洞橋。從此便打開了董家村幾近封閉的大門,溝通了湖泊河兩岸的交通往來,附近村人只要過橋即可到董家橫、高橋和集士港。
  漸漸的,這里有了“金山隔銀山,洞橋十三眼,前后千母畈,楊柳十八灣”之民諺,意指湖山村一帶的富饒和美好。那時候的十三洞橋四周風(fēng)景秀麗,而站在橋面中央遠眺近望,遠、中、近景一覽無遺。橋側(cè)的古樹,遼闊的湖泊河無限深遠,與白鶴山的蔥郁林木相映照,水天一色,不時有白鷺驚飛,景無邊,意不盡。行人過橋后,總要坐在橋西側(cè)的涼亭里小憩片刻。如今涼亭上的一副對聯(lián)依稀可以辨認,寄寓著這里的愜意:
  暫寄足乎?欲行且止
  請息肩點!少佳為佳
  在十三洞橋的東畔有一座普濟寺,主持和尚還很年輕,戴著一副眼鏡,據(jù)他說這座古寺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普濟庵,是董瀾為了能使母親減少對自己的牽掛,安靜度過晚年而建的。董瀾早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將其撫養(yǎng)成人,中了進士后,董瀾長年在外為官,無法照料母親,因此始終懷有愧疚之心,于是建造了此庵。










回復(fù)(1)
多多0109 沙發(fā)
這橋看著有點意思

2023-09-22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