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來自:娛樂搶票

肉肉女生1

樓主

2023-08-08 11.6萬 0

她的戀愛也要嗑,過于無恥了

一個12歲的女孩被親生父親強奸了。

持續(xù)多年。

然而,當人們把她從“魔窟”中解救出來的時候,她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的感激。

反而充滿恨意。

她絕望地拍打著關(guān)上的門,并發(fā)出了厲聲的質(zhì)問:為什么要分開我們?


什么情況?

又一部毀三觀的電影?

先別罵。

因為對于常年被父親性侵的她來說,確實不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她只知道。

警察帶走了她的父親,她的“愛人”——

達爾瓦


2022年,《達爾瓦》亮相戛納電影節(jié),獲得影評人周單元獎。

如今,在豆瓣上,開分8.2。

一部有著當下視角的冷門佳片。

看片前,Sir聽到不少議論,比如有影迷說,這是另一個視角的《洛麗塔》。

確實如此。

但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洛麗塔》視角的補充,可能也是小瞧了它。

在這段扭曲的“愛”中。

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女性在這樣環(huán)境里,所普遍經(jīng)歷的反抗與成長。


另一個《洛麗塔》?

《洛麗塔》是個從男性視角來講述的故事。

這句話不是貶義。

因為無論是男性視角也好,女性視角也罷,最主要的,是看待事件的態(tài)度。

而非性別。

當年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是一位50歲的大叔誘拐11歲的少女,以父女的名義,穿行各州長達21個月?;?ldquo;犯罪”的出發(fā)點,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庫布里克、阿德里安·萊恩的電影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客觀”。


比如一個成熟男人對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控制與迷戀。

以及受害者的復(fù)雜心態(tài)。

但《達爾瓦》不同。

這同樣是個成年男性誘奸自己12歲的女兒,并穿行各地的故事。在女導(dǎo)演的鏡頭下,并沒有沉溺于過程,而是一開場,便是上述警方抓捕父親,將她解救出來的場景。

而之后的83分鐘內(nèi)。

只聚焦在這個12歲的女孩,等待庭審期間的心理上。

這便使得它和《洛麗塔》有了明顯的不同。

一個例子:

女主角的形象。

《洛麗塔》中,尤其是1997年的電影版,主打一個少女的性感。

男主第一次見到女孩的鏡頭中,草坪上的灑水器淋濕了少女的裙子,光著腳的她顯得無比“性感”。


但《達爾瓦》呢?

明顯不同。

當達爾瓦準備見入獄的父親時,她化上了精致的妝,耳環(huán)、項鏈、口紅。

但。

這不但使她顯得與她的年紀相當違和。

也與身份證上的女孩,判若兩人。



是的。

導(dǎo)演艾曼紐·妮可無意于凸顯女孩“性感”的一面。

對她來說,那只是表象。

是男性視角下,用來自我說服的借口(所謂性感引發(fā)沖動)。

對于戀童癖來說,重點是性感與否嗎?

不是。

重點在于未發(fā)育的身體。

就像《洛麗塔》的原型,那個11歲的少女。


性感嗎?

顯然我們不能這么認為。

用“性感”來作為罪犯們犯罪的誘因,其實無意中,就已經(jīng)忽視了大部分的罪惡。

而另一方面呢。

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你或許更可以對受害者感同身受。

《洛麗塔》里不是沒有寫過反抗。

就像這個鏡頭。

在男主沒有注意到的角落,洛麗塔獨自躺在床上哭泣。

這昭示著她的不情愿。


但在《達爾瓦》中,我們則更能看見一種驚悚感。

還是上述她去見父親的場景。

當父親出現(xiàn)時,達爾瓦條件反射似的,迅速脫下了裹在身上的粉色羽絨服,露出了自己預(yù)備已久的衣服。

一件露背的蕾絲短袖背心。


她在對父親示愛?

還是說,她本能地覺得就該如此?

我們不知道。

但只是這一個鏡頭就讓我們意識到,達爾瓦不只是一個禽獸的“玩物”那么簡單,那種“成為父親的女人”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骨髓,堅固成牢了。

她受害的不止是身體,還有思想。

而這,才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

所以。

既然已經(jīng)有《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兩部佳作珠玉在前,但我們依然還需要另一個版本的《洛麗塔》。

一個從受害者角度出發(fā)的敘述。

道理很簡單。

在不同的視角下,我們或許更可能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

也更能感同身受,一個女孩內(nèi)心的破碎。


性侵,更是洗腦

是的,與《洛麗塔》不同,《達爾瓦》闡述性侵的重點不在那些過程,而在心理影響——

這是一個成年人,對未成年的洗腦。

親生父親性侵女兒的情況屢見不鮮。

去年,臺灣有性侵12歲女兒的父親被判刑4年的懲罰,河南有長期性侵女兒的父親被判刑12年的案例。

而上個月。

印尼甚至有57歲男子性侵女兒9年產(chǎn)7子的禽獸行為。

新聞里人們紛紛譴責父親。

卻很少會關(guān)注受害者的心理,甚至覺得,把她們解救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但現(xiàn)實呢?

《達爾瓦》的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這樣的結(jié)果:在青少年保護機構(gòu)看來,他們解救的是一個被戀童癖男人迫害、侵犯的可憐女孩。

但在達爾瓦眼里。

她是作為一個“女人”,被人剝奪了她與愛人在一起的權(quán)利。


為什么會這樣?

當然是父親“教育”的結(jié)果。

父親告訴她,一個“女人”,該是什么樣子的。

三個帶有女性導(dǎo)向的物品——

珍珠耳環(huán),金項鏈,黑色絲襪。


在父親的“熏陶”下,達爾瓦認為,這些物品是評判一個女人的重要標準。

影片里有一個細節(jié)。

達爾瓦在觀察為自己檢查身體的女醫(yī)生時,目光落在的還是她的飾品上。

耳環(huán),項鏈,眼妝。


以此,去印證、共鳴、認同她自己的女性身份。

是的。

因為長期缺失與同齡人的社會交往,她被父親迅速“催熟”了,也沒有了女孩該有的天真與輕松。

她對女性的理解是符號化的、刻板印象化的。

是男性灌輸?shù)慕Y(jié)果。

而與此同時。

在父親的“教育”下,她甚至對于“愛情”與“性關(guān)系”的區(qū)別也是混亂的——

心理醫(yī)生問:“對你來說,愛一個人和發(fā)生性行為之間有區(qū)別嗎?”

達爾瓦搖搖頭,她回答道:

“如果有愛,一個女人就應(yīng)該知道怎么去做。”


怎么做?

在青少年保護中心,她將對父親的情感投射在了一名男護工身上。

一次喝醉后,被送回宿舍時。

她用手勾上了他的脖子......


是的。

她也完全不懂得“性”與“愛”的區(qū)別,甚至于在“愛”這個詞里,她完全混亂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親情之愛……

她被父親完全“洗腦”了。

但。

這只是達爾瓦一個人的遭遇嗎?

如果你回頭再去想象,那些帶有男性凝視的女性符號,那些界限模糊的男女關(guān)系,這何嘗又不是我們現(xiàn)實社會中女性的普遍困境呢?

大到一個女性的穿著打扮。

小到一次酒桌的低俗笑話。

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教育”,如果你拒絕,那就是“玩不起”,就是“不合群”。

也是因此。

如果說《洛麗塔》中呈現(xiàn)的是洛麗塔用甜美的肉體換取、維系她破碎的生活。

顯現(xiàn)出一種凋零與枯萎。


那么《達爾瓦》。

則是達爾瓦痛苦地將身上的“性感”一層層撕下,回到該有的樣子。

就像是倒放的電影。

從一開始臉上與運動服不相匹配的深色口紅與完美的盤發(fā)。


到去監(jiān)獄里看望父親后,摘掉了自己的耳環(huán)。


直至最終,她剪掉自己在父親示意下留的長發(fā)。


此時,她的重建才算結(jié)束。

而停滯在她身上的時鐘,又開始重新走了起來。




審視與覺醒

說實話,這些年女性主義電影盛行,Sir也跟著看了不少。

這些電影的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在講女性覺醒。

講這個世界如何不公。

女性如何尋找自我。

女性覺醒,這個詞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不算問題,“獨立”、“自我”,現(xiàn)在說起來,幾乎已經(jīng)成了“老生常談”,但對一個孩子呢?

一個12歲的孩子,如何奢求她找到自我?

所以《達爾瓦》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提供了一個范本:自我凝視

什么意思?

對于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她會注重自己的身體語言——

她讓自己的好友教她怎么“正常走路”。


也會在意同齡人的言論——

在學校的公車上,她聽到同學們嘴里聊到,其他女孩被性侵后,身上長了很奇怪的大包時,她會回去檢查自己的每一寸肌膚。



看似都是很小的事。

但累積之下,在一次次的自我凝視、自我審視之中。

她也會慢慢地開始關(guān)注起自我,找回一點點自己來。


沒錯。

讓她覺醒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某個人的言傳身教。

而是這個真實的世界。

以及平等目光下的自我審視。

達爾瓦以前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她的父親從不讓她和其他人接觸,于是接二連三地搬家,就連她的母親都找不到她,她也一直活在父親告訴她的世界中。

一個情節(jié)是她剪了頭發(fā)后去鄰居家。

從對白我們知道。

即便是鄰居,她也從未與他們見過面。


但是之后呢?

她進入了真實的世界,和同齡人一起上學,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與父親告訴她的完全不一樣。

于是。

在第一次進入教室之后,她便發(fā)覺了自己的格格不入,擦掉了口紅。


所以,能夠破除謊言,喚醒洗腦的,沒有什么捷徑。

只有把這個真實的世界展現(xiàn)出來。

去感受它、親歷它。

讓舊有的“信念”崩塌,讓全新的自我覺醒。

而這。

也是《達爾瓦》更有普世價值的地方。

說到這里,Sir想起了2017年的《嘉年華》里的一幕。

小米來到海灘邊。

望著瑪麗蓮夢露雕像下的紅色指甲,伸手摸了摸,又對著它的裙底拍了一張照片。



雖然會讓人覺得羞恥。

但,這也象征著她對女性身體的憧憬與好奇。

而這樣類似《達爾瓦》般的審視,也為小米心里對于自我覺醒,埋下了種子。

所以。

在電影里,讓女性擁有自己的目光,非常重要。

它并非是去對身體、容貌等產(chǎn)生焦慮的“審判”。

而是站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中,凝視自己,接受自己,了解自己。

最后,完善更好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來源:鳳凰網(wǎng)娛樂
回復(fù)(0)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