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它山堰

二維碼
更新于2023-09-01 17:09:52 IP歸屬地:浙江
6248
閱讀
1
回復(fù)
   它(tuō)山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zhèn)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chuàng)建。它與國內(nèi)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它山堰全長134.4米,堰面寬4.8米、高10米,堰體上部全部以長2~3米、寬1.4米、厚0.2~0.35米的條石砌筑而成,左右兩邊各有石級36級。為了增強堰的泄洪能力,又在堰東的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矸閘,作為它山堰的輔助設(shè)施,以使江河分流,形成了一個以它山堰為總樞紐的引泄完整、滯蓄可靠的水利系統(tǒng)。
一位住在鄞江鎮(zhèn)上的老人告訴我們,它山堰水利工程,包括了渠首樞紐、渠系工程和灌排控
  制工程及灌渠調(diào)蓄工程,由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縣令王元瑋創(chuàng)建。我們所說的它山堰,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上,是灌溉工程渠首樞紐的最重要部分。每年一到七、八、九月份,暴雨來襲,它山堰泄洪、溢洪,就能看到堰面上嘩嘩的江水流過,場面堪稱壯觀。
唐代以前,這里“溪通大江,朝汐上下”,鄞西之民深受水旱之苦。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縣令王元瑋定堰址、謀規(guī)劃,糾工興建。苦歷三年,壘石成堰。從此“七分之地,皆賴灌溉”。它的建成,使鄞西平原成為浙東重要的產(chǎn)糧區(qū),明州城(唐代寧波稱明州)因此由鄞江小溪遷址至今日三江口,寧波城市格局由此形成。
后人為紀(jì)念它山堰的始創(chuàng)者,在一旁的它山上建了它山廟以紀(jì)念王元瑋的功績。每當(dāng)農(nóng)歷“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日子,當(dāng)?shù)厝藭e辦它山廟會。它山廟因筑它山堰而建。頭進(jìn)為廟門,門設(shè)三道,上有貼金橫額一塊,書有“它山遺德廟”字樣。
這是今年農(nóng)歷三月三,當(dāng)?shù)厝嗽谒窖吲e行廟會時的舞龍表演。相傳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鄞縣西鄉(xiāng),有一條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橫著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這個堰的建造,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呢!
鄞江這條河流沒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貴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遇到洪澇季節(jié),莊稼又都被涌到上游來的海水淹死,雖說鄞江水是寶,但人民卻飽受這條江的苦。那年來了一位姓王的縣宮,決定開掘一條六十里長的內(nèi)河引進(jìn)鄞江水,不讓鄞江一聽到挖河引水的消息,千萬個民工自己買鋤置筐參加挖河,整整挖了十年,一條從鄞江到鄞縣城里(今寧波)的人工河挖出來了,可是,由于人工河太平坦,江水沿著原來傾側(cè)的江道流向海洋。眼看著十年奮戰(zhàn)要白費力了,怎么辦呢?這時,九十多歲的老人寧老太公想出了辦法,他建議在它山旁造一座大堰,迫使江水流入人工河。這個好主意,迅速得到知縣和百姓的贊同。寶水白流入海。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幾十丈寬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談何容易!最難的工程就是打基樁。打了三天三夜,幾十條木樁都漂走了,連一根也沒打成功。
人們又犯愁了,怎么辦?寧老太公開口了:“如果有人寧愿犧牲性命,用人的熱血就可以把基樁凝固在江底。”人們寂靜一片,突然,從人群中站出幾十位生,“我!”“我愿意!”幾十位后生紛紛報了名。隨后從中選取了十個。
第二天,人血打樁開始了,姓趙的大兄弟帶頭,第一個被綁在大松木的尖頭,隨著樁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錘頭敲擊著樁木頂端,樁尖粘著火熱的鮮血,牢牢釘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紅波紋。第一樁成功了!人們哭啦。緊接著第二位,三位、第十位兄弟也下去了,十根樁都打完了。巨大的條石壓在木樁上,一層層疊上來。
它山堰造好了,寶貴的鄞江水終于順從地流入人工開挖的內(nèi)河,它灌溉著鄞縣西鄉(xiāng)的田地,鄞西一帶,從此成了著名的米糧倉,一段感人的傳說也流傳至今。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十位為公獻(xiàn)身的異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的它山廟里,大殿中間塑的就是縣令王元暐,兩旁塑著為民造福為公獻(xiàn)身的十兄弟像。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guān)推薦
回復(fù)(1)
版主
勛章
發(fā)表于2023-09-01 08:48:14 IP歸屬地:浙江

有年份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