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3年,Cherry E Colin等人[5]就發(fā)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象:在雞尾酒會上,當你專注于和某人談話時,你對周圍嘈雜的說話聲是無法識別的。然而,當空氣中傳來你的名字時,你卻能夠迅速覺察和識別。這個現(xiàn)象稱為“雞尾酒會效應(yīng)”。[4]
這個效應(yīng)帶來的啟發(fā),則是:與孩子交流時,設(shè)置好語境里能引起孩子注意力的“引子”很關(guān)鍵。比較一下這些話的效果:
——“別玩了,準備吃飯了。”
——“某某(孩子名字),注意啦,先別玩了,我們準備吃飯。”
大人表達指令時,如果不先呼喚孩子的名字,孩子的意識有可能會將其當作是無關(guān)刺激而屏蔽信息。但加上名稱之后,“雞尾酒會效應(yīng)”會讓孩子及時捕捉到父母的指令。
再比如:
——“寶貝,別玩了。等下我們要去某某酒店喝滿月酒。”
——“寶貝,跟媽媽去換上漂亮的裙子吧。等下我們要去吃好吃的,順便去看看某某阿姨生的小寶寶。”
前者語言匱乏晦澀,孩子無法理解也不感興趣,不知道該怎么接話,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覺得沒有必要應(yīng)答。
而后者則用了“漂亮的裙子”、“好吃的”、“小寶寶”等對孩子來說充滿吸引力的詞語,因此更可能被孩子所接受。
03.
想讓娃隨時回應(yīng)?你還需要這么做!
那么,如何做才能減少孩子“耳旁風”的現(xiàn)象呢?有幾條建議供參考。
1. 改變親子溝通的底層邏輯
減少對孩子的批評、說教、謾罵;營造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能夠民主平等地進行親子溝通……這些方面,其實早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或許很多家長會說,道理我都懂,可面對一個總是愛理不理的孩子,我的火氣總會忍不住騰升起來。
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先淡化“孩子不理人”這個結(jié)果,而是把關(guān)注的重點放在“交流”這件事情本身。可以先問問自己,這幾點做到了嗎?
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真正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
我能夠明確,與孩子溝通的目的,并不是試圖用家長的淫威改變他們,而是希望與孩子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合作的意愿;
在指望孩子理睬大人講話的同時,我自己也做到了對他們及時回應(yīng);
……
優(yōu)質(zhì)的交流講求將心比心、設(shè)身處地。當親子溝通的底層邏輯不再是“控制”、“強勢”和“專制”,而是“愛”、“尊重”和“理解”時,問題便已經(jīng)解決了一大半。
2. 提高親子溝通的技巧
很多溝通技巧有利于激發(fā)孩子交流的興趣,不至于還沒接話就已經(jīng)把話聊“死”了。
▍ 注重肢體語言
比如,叫喚孩子時走到他們面前,溫柔地注視他們;盡量蹲下來,目光跟孩子平視;要求孩子做事時,用豎起大拇指等手勢給他們打氣加油……
相比用聲音傳遞信息,適當加入肢體動作會讓交流更具溫度,孩子也會更樂意接受。
▍ 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
孩子耳旁風,還可能因為大人總是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孩子總感覺自己被控制了,從而內(nèi)心產(chǎn)生叛逆感,從而故意不想理會父母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底線允許的前提下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 善于共情
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表達,把命令式句型變?yōu)榻ㄗh式。比如:
把“我要求你……”換成“你一定可以……”
把“你不許……否則……”換成“我希望你……那樣的話……”
把“你必須……不然我就生氣了!”換成“如果你不能……我會很難過。”
把“現(xiàn)在不可以……”換成“你一定還想……可是……”
把交流的主體改成孩子,真正從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將更容易與孩子取得聯(lián)結(jié),也更能激發(fā)孩子合作的意愿。
▍ 將指令游戲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孩子都不會拒絕游戲的魅力。當我們想對孩子提要求或發(fā)出指令時,不妨試試游戲的方式,把大道理掰開了揉碎了,用一種更淺顯有趣的方式來呈現(xiàn)。
比如,要求孩子飯前洗手,可以換一種表達:“寶貝的手上有很多細菌小怪獸,現(xiàn)在需要你用水消滅它們。”
冷冰冰的要求和熱騰騰的游戲,孩子當然更接受后者。
3. 分清場合,及時復(fù)盤
如我們上面所說,很多時候之所以孩子不理會我們,是因為家長沒有把握好交流的時機。
比如,當孩子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時,盡量不要打擾他。
比如,在孩子情緒不好、發(fā)脾氣時,最好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再考慮交流的效果。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事后及時復(fù)盤。可行的方法包括:
選擇一個孩子愿意交流的時候(比如睡前聊天),問一問他們?yōu)槭裁串敃r不想理人;
用場景式模擬游戲,來幫孩子認識到不理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形成一種儀式感,跟孩子做好約定,聽到大人叫他的名字時記得要聲音洪亮地應(yīng)答;
……
總之,和孩子說話這件小事里,蘊藏著親子關(guān)系的奧秘。在埋怨孩子不理我們之前,我們不妨先想辦法提高親子溝通的質(zhì)量。由此,才能把話真正說進孩子的心里面。
參考文獻[1]盧家楣, 魏慶安, 李其維. 心理學(xué):基礎(chǔ)理論及其教育應(yīng)用[M]. 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2]李艷玲, 王美娜. 學(xué)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9.
[3]周文嬌. 幼兒視、聽注意力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xué)院大學(xué), 2013, 1-59.
[4]王甦. 認知心理學(xué)(重排本)[M].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6.
[5]Cherry, E. C.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e and two ears[J].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53(25): 975-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