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紅、郎窯紅、豇豆紅、釉里紅
清代單色釉瓷器在明代單色釉瓷器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據(jù)雍正末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當時御窯廠燒制的釉、彩達57種,其中大部分是單色釉瓷器。大量傳世品也證實了清代單色釉瓷器既有仿古,也有創(chuàng)新,成就超越前代,充分體現(xiàn)了瓷器生產(chǎn)的高超技術(shù)。
康熙時期紅釉成就最卓著。由于匠師們充分掌握了銅紅的還原技術(shù),使停燒百余年的紅釉瓷器重新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并達到了新的歷史水平。此時燒制出的紅釉瓷有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均蜚聲國內(nèi)外。著名的"郎窯紅"釉,以江西巡撫兼督陶官郎廷極的姓氏命名,其釉色鮮紅,宛若寶石或初凝之牛血,因而有"寶石紅"、"牛血紅"之稱。其特點是除釉鮮紅外,釉面光亮,玻璃質(zhì)感強,開細片紋,并有不規(guī)則的牛毛狀絲紋。一般器物的口部多有釉的垂流現(xiàn)象,呈淺紅、淡青或顯露胎骨的粉白色、米黃色,底部有白色、米黃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青色。琢器器里多白釉,圓器多為里外均施紅釉。如仿漢壺式樣的郎窯紅釉穿帶瓶,足邊兩側(cè)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系帶,造型秀美,釉色晶瑩鮮艷,底部刻有乾隆皇帝乙未年贊賞郎窯時所題的七言詩句,具有典型的郎窯作品的特征。郎窯還有加金器皿,突出了華貴富麗的裝飾效果。這類瓷器造型以大型陳設(shè)品為主,如琵琶尊、觀音尊、鳳尾尊以及各式瓶、盤、碗等。
"豇豆紅"是康熙名貴紅釉瓷器中的一種,釉面呈幽倩淺紅色,帶有綠色的斑點,酷似紅豇豆色。由于紅色的深淺及綠色的斑點分布在器物的不同部位,所以還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乳鼠皮"等稱謂。它比郎窯紅釉燒成難度更大,在施釉過程中需巧妙處理銅在器身各部位存在的形態(tài),用還原焰煅燒時還要巧妙地放進一點空氣,以調(diào)節(jié)氧氣量,才能夠使非常容易變化的銅色保持美麗的紅色。如氧氣超過所需要的限度,氧化部分的銅會由紅變成綠斑,這原是燒制中的缺點,但被后人譽為"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的美麗釉色。此種紅釉瓷器由于燒制不易,只能在官窯中少量生產(chǎn),供皇室內(nèi)廷賞用。其造型有文房用品中的印盒、洗、太白尊及菊瓣瓶、蘿卜瓶、柳葉瓶等。太白尊的腹部帶有暗團螭紋,菊瓣瓶近底處淺浮雕菊瓣一周,蘿卜瓶的頸部凸起弦紋 3道,這些都是豇豆紅器中固有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