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拉薩老城區(qū)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xiàn)出一座九級白塔。于是,一場以千只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后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據說與始于15世紀的“傳昭大法會”有關。
大昭寺是西藏現(xiàn)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并且開創(chuàng)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guī)式。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偉規(guī)模。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xiàn)。在大昭寺的正門人口處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3年簽訂的唐蕃會盟書。
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積達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4層,鎦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筑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筑藝術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