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更新于2023-08-20 11:00:25 IP歸屬地:浙江
5082
閱讀
1
回復(fù)
古桃源鄉(xiāng)(鄞州今橫街鎮(zhèn))的武陵溪上,有一座綠樹掩映的石拱橋,從薄薄的橋頂上三個遒勁的隸書可知,它的名字叫古洞橋。
  古洞橋又稱“翠山寺橋”,最早建于宋代,后被毀,最后一次重修于1923年。
  說起古洞橋,不能不提到翠山寺,因?yàn)榇藰蚓壦露,而且原來的名字就叫翠山寺橋。唐乾寧元年?94),有一個叫思明的僧人從附近芝溪岙邵家人手中得到一塊土地,建造了一座小寺,因寺傍翠巖,初名翠巖院(古時較小的寺稱院)。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里,翠巖院累毀累興。到宋嘉定四年(1211),翠巖院受到了當(dāng)時居住在林村的參知政事張孝伯的重視,把它提升為功德寺,并賜“移忠資福寺”額。為方便溪東信徒朝山進(jìn)香,張孝伯在寺前建造了橫跨大溪的翠山寺橋,橋?yàn)閱慰自露词,勢如一虹飛架大溪,宋馮溫舒《興建記》里稱其“駕長虹以通蘭若”——它就是今日古洞橋的前身。
  數(shù)百年后,翠山寺毀而橋依然,明代詩人楊承鯤嘆曰:“誰開翠山寺,空有翠山橋。”但此時翠山寺橋歷經(jīng)幾個世紀(jì)的風(fēng)雨,也已經(jīng)“石級爛蝕過半,舉步犖確,行則惴惴”。明楊守隨《翠山寺》詩中說:“百尺危橋聽墮葉,行層洞壑看流花。”
  拱形在橋梁上的應(yīng)用已有很長的歷史了,其力學(xué)原理是在垂直載荷作用下,橋拱能將承受的豎向壓力引向二側(cè)支座。所以讓人在感覺上不堪負(fù)重的翠山寺橋,依賴于拱的力量,雖然橋面極薄,其承載力遠(yuǎn)勝一般平鋪石橋。
今天,我們已不知重建翠山寺橋的建筑師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周,人稱周石匠。大約因?yàn)樾迾驎r翠山寺已經(jīng)敗落,橋名依其橋形改為“古洞橋”,由雷山秀才汪崇干題寫。古洞橋全長30米,橋頂寬3.5米,橋堍寬7米,呈八字形步階展開。因地勢東高西低,分橋東29級,橋西37級。這種因勢造型的技法,既與拱的承載力相契合,又具有工藝上的的創(chuàng)意,非藝高膽大的工匠不能設(shè)計。橋拱高度7米,圓拱跨度17.6米,整座橋完全按原樣重建,惟一不同的是,翠山寺橋用亂石砌成,古洞橋用的是長形條石。站在橋下的圓洞里喊一聲,回音不絕。在空間開放的橋洞橋下有如此好的回音效果,可能與橋洞的跨度、圓周的精度和平整度有關(guān)。由于橋的文體結(jié)構(gòu)合理,基礎(chǔ)穩(wěn)固,雖然橋面石級已經(jīng)凹陷,但是橋腳一頭擱在江村嶺巖基上,一頭插入沙土拱券依然沒有絲毫變形。不過人建橋的石塊為何要做成長形條石頗為不解。
據(jù)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回憶說,他舅舅當(dāng)年曾參與了古洞橋的重建工作,那時建橋用的少量水泥和搭架子用的鉛絲都是從美國進(jìn)口的,而尤為令人意外的是,古洞橋的橋石居然取材于寧波城。
  寧波城墻拆毀后的條形石通過中塘河運(yùn)到鳳岙市,再從鳳岙埠頭上岸,或四人一塊,或六人一杠,一步一個腳印運(yùn)到工地。從鳳岙市到古洞橋要翻越屯嶺和江村嶺,肩荷大石,長途跋涉,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造橋工人以堅毅的意志和體力,在從鳳岙到建橋工地的十里古道上灑下了多少辛勞的汗水,鋪就了一條翠山寺橋的再生之路。
  由此我們推斷古洞橋重建的時間,不是清末而在民初。因?yàn)閷幉ù笠?guī)模拆城墻是在1928年,但不能排除在辛亥革命之后有過局部拆城墻的行動,如孫中山先生在1916年視察寧波時曾提出整頓市政:“市政之最要者,道路之改良,街道之清潔是也。”道路改良,就要觸及城墻。所以古洞橋重建很可能在1920年左右。

  • 人贊過
查看更多
相關(guān)推薦
回復(fù)(1)
版主
勛章
發(fā)表于2023-08-20 11:00:25 IP歸屬地:浙江

有些年份

快速回帖 使用(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表情
新用戶注冊
  Ctrl + Enter 快速發(fā)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