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遇到什么美景,吃到什么美食,都喜歡第一時間在社交平臺上“曬一曬”。古人沒有微博和朋友圈,于是他們把自己的心情譜寫成詩。
詩中有塞北的“大漠孤煙”,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有明月的“陰晴圓缺”,也有江河的“奔流到海”。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詩歌中都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現(xiàn)象。
今天就和螺螄君一起,來感受如詩如畫的地理世界吧!
Part 1古詩中的天氣與氣候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古代采用的是農(nóng)歷紀年法,農(nóng)歷四月對應(yīng)現(xiàn)在的時間,差不多是初夏,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刻。沒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卻邂逅了意外之景,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
為何大林寺中的桃花要比山下的百花開得遲一些呢?
這主要是受氣溫垂直變化規(guī)律的影響。在山地和丘陵地區(q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這是因為太陽光并不能直接為空氣提供熱量,而是要靠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再將熱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在對流層中,海拔越高,離地面越遠,所接受的熱量也就越少。
而且高海拔地區(qū)空氣稀薄,大氣保溫作用較差。大林寺坐落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廬山之上,氣溫比山下低七八度左右,春天自然就姍姍來遲了。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趙師秀《約客》
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傳來陣陣蛙聲,這是江淮地區(qū)十分常見的夏日圖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陰雨天氣,由于此時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而這段時間也被稱作梅雨季節(jié)。
那梅雨是怎樣形成的呢?
梅雨是在準靜止鋒的影響下形成的天氣。準靜止鋒是冷暖氣團實力相當,使鋒面來回擺動的鋒。來自太平洋的暖空氣團一般在五六月北移到達長江和南嶺之間,六月中旬前后抵達長江兩岸,但這時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氣勢力還很強勁,不易迅速向北撤退。
因此冷暖氣團在這里遭遇,相持不下,形成了江淮準靜止鋒,連綿的陰雨也就由此而生。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巴山蜀水之地,秋夜下起淅淅瀝瀝的雨,雨已滿池塘,苦苦等待的那個人卻不知何時能歸。
為什么川渝地區(qū)偏愛夜間下雨呢?
這是由于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環(huán)抱,地形閉塞,多山谷風。白天吹谷風,高空氣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入夜,盆地底部熱量不易散失,谷底地表較熱,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而山頂?shù)乇砩彷^快,溫度較低,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
于是夜晚在谷底和山頂之間,多吹山風。山風沿著山坡向下流動,將谷底溫暖的空氣往上頂托,到達高空后遇冷,水汽凝結(jié),容易成云致雨。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
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春日里,東邊陽光明媚,暖意融融,但西邊卻突然下起雨來。
這樣忽晴忽雨的天氣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這可能是大氣強對流運動引起的降水現(xiàn)象,習慣上也稱為對流雨。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會促使空氣上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結(jié)成云。待云層無法容納更多的水滴時,就會迅速降落,形成對流雨。
由于這樣產(chǎn)生的云體較小,在移動和發(fā)生降水時,只能形成較為狹小的雨區(qū),雨區(qū)內(nèi)外降水量分布存在顯著差異。所以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此時此地大雨驟降,而不遠處卻是一片晴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涼州詞》
駐守邊疆的將士何必吹起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要知道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啊。
這令人向往又哀怨的“春風”究竟是什么風呢?它又為何吹不到玉門關(guān)?
詩中的“春風”指的應(yīng)該是夏季風。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夏季陸地溫度較高形成低壓,海洋溫度較低形成高壓,因此夏季風是從副熱帶海洋吹向陸地的。
季風是影響我國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夏季風影響的地區(qū)為季風區(qū),其余地區(qū)為非季風區(qū)。我國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而位于甘肅省西北部的玉門關(guān)正位于非季風區(qū)范圍內(nèi),自然也無法等來“春風”的照拂了。
想知道古詩中還蘊藏著哪些地理小常識嗎?且聽螺螄君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