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贊過
查看更多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詳解:這句話被排在三個“不亦”總綱之后,是《論語》的第一條。所謂“聞、見、學(xué)、行”“圣人之道”,首先要“聞其道”。道不聞,則無由“學(xué)、行”。然而,就這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話,卻經(jīng)常被解釋成類似“早上聞“道”,晚上死了也值得”之類的搞笑玩意。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請問:晚上才死,那中午干什么去了?如果早上死、中午死,那還值得不?如果真是“早上聞“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這些似是而非的解釋流傳千年,真把《論語》當(dāng)成福音之類的玩意了,和儒家、《論語》的精神是完全背離的。 其實,“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謂“固守”,也就是“承擔(dān)”。而“朝、夕”,不是單純的“早晨、晚上”,而應(yīng)該從“天、地、人”三個角度來考察。從“天”的角度,代表了時間上的“開始、最后”,從“聞其道”開始,不斷地“固守”,“承擔(dān)”“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zhuǎn);從“地”的角度,代表了“東方、西方”,也代表了整個天下所有的地方,無論任何地方,無論條件惡劣還是優(yōu)越,都要不斷地“固守”,“承擔(dān)”“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zhuǎn);從“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擔(dān)就是生死的承擔(dān),所謂出生入死,都要不斷地“固守”,“承擔(dān)”“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zhuǎn)。只有從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原來的斷句“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不對的,由于古文都沒有標(biāo)點,因此斷句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千古以來被慣用的這個斷句,就把“死”真當(dāng)死給搞死了。而從上面的分析知道,這“死”是“固守”、是“承擔(dān)”,相應(yīng)的斷句就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其實,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為整部《論語》就是說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會影響理解,“朝聞夕死”,這更符合古漢語的語氣。光“聞”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頭玩意,而歷史上的腐儒們,最大的弊病就是光“聞”不“死”,這“死”,是“固守”、是“承擔(dān)”,而要“固守”、“承擔(dān)”,就必須“死心塌地”、“癡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從“聞其道”開始,無論任何地方,無論條件惡劣還是優(yōu)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斷地“固守”,“承擔(dān)”“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zhuǎn),只有這樣,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轉(zhuǎn)自《論語》詳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