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的三個層次
浙江科技學院 葉岳松
我在“教育不是懲罰 是感化”一文中指出——教育不是道德、紀律、法律的化身。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因此教育既不是批評、也不是處罰、更不是懲罰,教育只能是感化。
今天我們來探討:什么是感化?即感化的三個層次——陪伴、鼓勵以及幫助。
一、陪伴是保障生命的溫度
現(xiàn)如今,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著實努力,拼財力、拼體能。家長一聽說某某培訓班好!家長二話不說,就把孩子送去培訓。接送的路上家長“絮絮叨叨”,孩子只好“唯唯諾諾”。家長把這也稱為“陪伴”;孩子在培訓,家長在外面等著,家長也說“我在陪伴”;家長在客廳,孩子在書房;一個在娛樂,一個在學習;家長也說“我在陪伴”;就是親子活動,也是孩子自己玩,家長看自己的手機、家長喝自己的茶。而這樣“陪而不伴、伴而不陪”的沒有格局的瞎努力,其結(jié)果之無語、慘烈不用多言。
在我看來,教育是根雕藝術(shù),陪伴是傾注全部情感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是“得其形而順其勢”也。
陪伴之“陪”,陪的主體是孩子,孩子處于主要地位,家長處于次要地位。陪的距離不遠于2米。要近距離觀察孩子、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個性特點,而不是去打擾孩子,讓孩子失去自由。馬克思說“教育就是促進孩子自由、充分、全面地發(fā)展”。沒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就沒有充分發(fā)展的可能。全面發(fā)展是指體腦不可偏廢。家庭教育重在實踐動手能力。
陪伴之“伴”,伴是伙伴,你是孩子玩的伙伴,你和孩子此時是平等的。要參與其中,配合孩子,從旁協(xié)助孩子。而不是去遏制、強加孩子。平等就是你可以在孩子制定的規(guī)則中,扮演一個遵守規(guī)則的“調(diào)皮”的角色,不斷去攻擊漏洞,激發(fā)孩子完善規(guī)則。伴就是一起商量,一起去完善。
陪伴的要點:要近距離陪伴,同時家長要降低身份,變成比孩子略大一點的孩子。趨于平等,又高于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
當我們放下雜事,專注地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動畫片、人與自然等;一起做家務(wù);一起做作業(yè);一起散步;一起鍛煉;一起游泳......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都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個性特征、思維發(fā)展、個性成長。孩子的那些突發(fā)奇想不就是在彰顯生命的亮度嗎?這樣你才可以說你了解孩子,這樣你才可以說你在陪伴孩子。在這樣的陪伴過程中家長也隨之成長了。
所以,我說:高質(zhì)量的陪伴是近距離、專注的陪伴,陪伴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陪伴給孩子安全的自由的發(fā)展空間,陪伴溫暖孩子的心靈。陪伴只是保障生命的溫度,卻不經(jīng)意間激發(fā)出生命的亮度。
二、鼓勵是塑造生命的厚度
鼓勵,是指激發(fā);勉勵之意;蛑刚褡骶。中外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鼓勵使人進步,打擊使人退步”。
孩子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時候,要鼓勵孩子。所以鼓勵是肯定,是肯定基礎(chǔ)上,趨于成功的心理暗示。鼓勵促進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zhì)的形成;鼓勵培養(yǎng)孩子不懈探索、執(zhí)著的科學精神。
鼓勵,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鼓勵就是給予孩子機會鍛煉及證明自己的能力。在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中,一個溫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勵的評語會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對學習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態(tài)度。一個人的成長、成功,離不開鼓勵,在鼓勵的作用下,孩子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潛力,不斷發(fā)展各種能力,成為生活的強者。鼓勵還可以喚起孩子樂于學習的激情。家長的鼓勵就像一縷春風,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又像一架橋梁,拉近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豈有不愿學習、不愛學習之理。
“哀莫大于心死”。假如,家長用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面上孩子是在聽你的,按你說的去做,但實際上孩子只是在敷衍了事,因為他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質(zhì)量肯定不高。同時,因為奚落、諷刺、挖苦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長期以往,孩子的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學習可能會越來越差,最后抱著“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tài)度,摧毀孩子的人生。
鼓勵孩子可以樹立師長的威信。鼓勵孩子,無疑會樹立師長在孩子心目中可親、可敬的形象。讓孩子覺得師長是值得信賴的人,這對于促進孩子與師長的溝通,促進孩子個體和諧成長至關(guān)重要。近來熱議的“教師被學生傷害、殺害案”,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師長的問題。一個有威信的師長,學生是敬畏的,何來打打殺殺呢?原因何在?
有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如是說“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基礎(chǔ)教育是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校長、三流的教師”。一個手中緊握應(yīng)試指揮棒的校長堪稱二流;而一個學生一流的學校,總是后20%的學生(一流中的三流學生)讀省屬的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又回到母校當教師,這類教師的占比高達80%左右。所以是“三流的教師”,不無道理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基礎(chǔ)教育從來沒有吸引一流的人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從起點來看就是不高,何以擔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重任,這難道不是政府的責任嗎?鼓勵孩子還可以為學校、班級及家庭創(chuàng)造良好的相互鼓勵的文化氛圍。這就是學校教育的現(xiàn)實。親愛的家長,你放心把孩子就這樣完完全全地交給這樣的“三流的老師”。
鼓勵孩子并不是說對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是在肯定他的動機、態(tài)度的同時,明確指出他的不足。在肯定的基礎(chǔ)上對孩子提出委婉的批評。鼓勵與放任無關(guān)。
鼓勵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孩子有自信。鼓勵就是喚起“悅行樂學”的激情,挖掘孩子的潛能。多給孩子一次鍛煉、和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致力于塑造孩子生命的厚度,是獲取成功。而成功的體驗,催人奮進。在踐行中,不經(jīng)意間淬煉出生命的韌度。
在我看來,教育是根雕藝術(shù),鼓勵是傾注全部情感喚起“悅行樂學”的激情,是“依其勢而象其形”也。
三、幫助是拓展生命的寬度
鼓勵是強健孩子的心,而幫助是教育格局指引下的實操能力培養(yǎng)。
孩子有打不開的心結(jié)、遇到過不去的坎,這時候需要家長給予無私的幫助,即彎下身子幫助孩子站起來,用善良之心感動孩子、感化孩子。切實為孩子減輕負擔,讓孩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這就是幫助。
給予孩子方法的指導、時間安排的調(diào)控、引導孩子提高認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才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遠見,這才是“功夫在詩外”的卓識,即教育格局指引下的能力培養(yǎng)。這才是幫助。
幫助要講格局。因為遠見卓識,所以致力于拓展孩子生命的寬度,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閱歷走出狹隘,具備全局觀。卻不經(jīng)意間收獲生命的高度。
在我看來,教育是根雕藝術(shù),幫助是傾注全部情感修補踐行的缺失,是“依其勢而形神兼?zhèn)?/b>”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