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英語教學的興趣,以及給孩子正式開展英語啟蒙的決定,今年年初,我開始了TESOL for Children(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美國對外英語教學)課程的學習,想從理論和專業(yè)的角度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同期,我還在搜貼取經(jīng)“答疑解惑”、搜書單選書“搭腳手架”,這些持續(xù)的信息輸入在我的親子閱讀實踐中,漸漸內(nèi)化為我的收獲和心得,獲益匪淺。
雖然此前有過很不規(guī)律的諸如童謠、動畫片、游戲等的啟蒙輸入,我家孩子的正式系統(tǒng)的英語啟蒙,還是從6月中旬有閱讀記錄開始的。
結合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和少兒英語教學類學習,我堅信:聽說讀寫,聽力先行。目前我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以大量多元形式的輸入為主,鼓勵但不強求輸出;為了同時兼顧中文閱讀和其他玩耍游戲,每天英語音頻或卡通片累計時間至少30分鐘,親子閱讀至少1小時,其間約30-45分鐘是互動式的英語繪本時間。
堅持不易,即使是旅行途中、或是生病期間,閱讀可減量但不可沒有,是我希望保有的一份“日常雞血”。對英語啟蒙而言,如能英語閱讀時間變成和中文閱讀一樣趣味盎然,不分彼此,就是由Learn to Read 到Read to Learn之路上值得紀念的里程碑。
小朋友當前處于早期輸出期,英語繪本閱讀大部分時候無需中文解釋,能用習得的句型和詞匯在某些心情倍兒棒的時候“磕磕絆絆”地表達些許,例如讀完Kipper扮演毛毛蟲不停吃的那本Book Week一書時說,“I like this book. I am a hungry XX.”,某晚臨睡在窗邊看見月亮,“Look at the moon! ... is it a firefly? ”。
3個多月以來難免曾有雞飛狗跳讀不下去的時候,這幾天在和相熟的一些爸爸媽媽探討、分享這些日子里通過學習閱讀和親子實踐所積累下來的,關于如何持續(xù)激發(fā)繪本閱讀興趣的心得體會。
自家小朋友很普通,并不是牛蛙,這些時間以來親子閱讀帶給我們一家的收獲和成長讓我有分享的沖動;若能讓更多深信繪本力量的爸爸媽媽在此汲取到新的靈感、減少一些折騰時間,幫助更多小朋友步步踏實邁向learn to read and read to learn之路,是我的幸運。
培養(yǎng)閱讀習慣:呵護興趣,激發(fā)興趣
呵護興趣是原則,激發(fā)興趣需策略。閱讀興趣激發(fā)后,可滋生源源求知欲和閱讀樂趣,由此潛移默化產(chǎn)生閱讀自驅力,就有望使得閱讀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曾任英國學校圖書館協(xié)會主席的Aidan Chambers在他的推廣兒童閱讀之作《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中總結過:
閱讀自驅力來源:其一是樂趣(喜歡所閱讀的內(nèi)容而期待再次閱讀,并收獲相似的體驗),其二是分享(與人分享所讀到的內(nèi)容,并在對話中有新的收獲,從而持續(xù)激發(fā)新的閱讀好奇)。
泛讀精讀結合,能幫助產(chǎn)生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
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第一步是呵護孩子在啟蒙時較為脆弱的點滴興趣。任何時候遇到任何困難阻力、甚至“敵方”的負隅頑抗,“興趣優(yōu)先,閱讀不棄”都是要留意的。盡量不責備,若無其事地調整策略繼續(xù)推進。
呵護的同時記得“21天習慣養(yǎng)成”原理,再雞飛狗跳,堅持21天,在你決定放棄之前你肯定能先體會到閱讀給孩子和你帶來的雙份樂趣與成長。
同時,只呵護不激發(fā)興趣,會使閱讀深度廣度都嚴重受限。閱讀和飲食一樣,只讀某一類體裁或某種主題元素的讀物不會餓肚子,但會影響長期的營養(yǎng)平衡和茁壯程度。所選繪本是否營養(yǎng)均衡,是否兼具fiction/non-fiction體裁,是否涵蓋各類主題風格、契合成長需求,都是需要留意的地方。
若是小朋友只聽只看所謂自己感興趣的,我們就需要排查興趣不足的原因了。
翻來覆去只讀那幾本?該排查興趣不足的原因了!
主要可以分為這幾個方向:
語言難度:生詞太多,遠超“最近舒適區(qū)”。
安妮鮮花的《不可錯過的英語啟蒙》書中提及過Five Finger Rule/五指法則,這是北美學校用于教授孩子在自主閱讀時評判讀物是否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水平的一個方法。
某幾天小朋友坐立不安沒耐心聽讀、我忍不住要秒變母獅子時突然頓悟,這個法則對啟蒙繪本選擇具有可操作性。啟蒙初期詞匯量匱乏,用于啟蒙的英語繪本,最好是看畫面就能懂意思的那種,一般這種繪本就是理想的遵從TPR法則的啟蒙讀物。
同一套分級讀物或套裝繪本中,有時也難度各異,提前翻閱一下根據(jù)語言難度大致排序可以避免觸雷。另一方面,雖沒生詞但句型復雜,聽音辨音能力不足。除了受限于聽力詞匯量,聽讀時抓關鍵詞拆句、根據(jù)語境迅速理解生詞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回憶我們自己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有時即使句子里的主要單詞都懂,連成結構略復雜的長句就會聽得一頭霧水,更何況牙牙學語的孩子。
Five Finger Rule
五指法則操作說明
情境障礙:從孩子的視角看一下,繪本里的場景情境,他是否有過切身體驗、是否理解。
因為動物和火車元素是我家孩子所愛,我當時購入了Usborne Farmyard系列,這套書講的是Mrs. Boot和她的孩子們在農(nóng)場上的生活。
在閱讀遇到些許阻礙時,我意識到是因為“農(nóng)場”情境對小朋友來說有點陌生;而這個情況在我們旅行時去過草原、去過農(nóng)田之后得到了改善。
此外,像Maisy套裝中的諸如Thanksgiving,Valentine's Day之類的節(jié)日,我必須告訴自己不要“自討苦吃”,不能刻意追求刷完整套每本書的成就感。
其實并非需要刻意去體驗所有書中的場景,而是說這個要素可以是選擇繪本時的一個考量。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情境場合,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有機會在書中、在生活中、在電視中接觸而“體驗”到。
理解難度:閱讀理解除了受限于詞匯量,同時還會受限于同期的認知理解能力。
為了增加庫存繪本里的非虛擬類體裁,我前后買過好幾套中英文的自然科普繪本。但發(fā)現(xiàn)過于細節(jié)的科普繪本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還是過于挑戰(zhàn)了,雖不排斥聽讀但效果一般。
低齡啟蒙時,我家孩子還是相對會更喜歡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動物元素作為主角,作為調整,我也常常督促自己去做一些孩子這個年齡段能理解、有共鳴的事情,以小朋友喜歡的drilling方式在不經(jīng)意間把動植物習性信息融入其間。
粲然在她的《騎鯨之旅》中曾提到理解能力的另一視角,這讓我非常有共鳴:
日常具象點滴 (人事物,所有可以命名的東西)+ 日常抽象體驗 (eg. 五官觀感,畫面圖像,衣食住行, 生活旅行的身心體驗等) = 理解能力。
具體來說,前者對應的語言中名詞性詞組,后者對應的是動詞、名詞、比喻句等,也是感知力與想象力來源,一旦這些日常體驗和相對應的語言被充分內(nèi)化,語言和理解能力就會相應提升。
4. 體裁偏好:對虛構性、或非虛構性體裁有偏好。
每個小朋友的發(fā)展路徑和天然偏好難免不同,有的孩子某一陣會非常喜歡圖片式的識圖類,有些很早就開始喜歡故事類。
操作起來,孩子同期喜歡的中文體裁,可以作為同期英語繪本的體裁參考。
如果長期只對某種體裁偏好,比如喜歡字符、識圖書籍,較為排斥虛構性體裁,可以排查一下是否是日常抽象體驗類的詞匯,匱乏阻礙了理解能力發(fā)展。如果只有非虛構性分級讀物,或者缺乏情境式對話式、虛構性繪本讀物,英語啟蒙會不會營養(yǎng)不良,永遠趕不上中文的理解能力,也體會不到英語讀物里的語言之美。
5. 共情元素:繪本里缺乏喜歡的元素,所以不喜歡。
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且排查而過的雷點。
認識一個很超級用心的爸爸,工作煩忙時間精力有限都不遺余力想要給小朋友讀繪本,在書展偶遇一起淘繪本時,他很自責愧疚地說不知道小朋友喜歡什么元素。真的是很想幫幫他,當時能力有限,今天寫到這里有了新的體會,希望他讀到這一段時會有新的收獲。
那些你不以為是興趣點的東西,可能是“共情”點。
孩子喜歡的元素,可以不僅僅是物品,也可以是顏色、聲音、天氣或某個人物的人設(比如“調皮搗蛋”)。
有一陣子,孩子特別喜歡Thomas & Friends的故事,在Ladder Collection: Thomas & Friends 系列中,孩子最喜歡那個關于Flynn 的故事,以至于每次聽到街上的鳴笛聲,他都會飛奔到陽臺上去找消防車。
Flynn Saves the Day
他的這一反應讓我產(chǎn)生了誤解,我誤以為孩子喜歡的是消防車。直到某天,我給他換上一件紅色的外套,他興沖沖去照鏡子,結合他平時對紅色橙色等亮色的顏色偏好,我才意識到他大概是因為紅色元素而喜歡消防車Flynn,而不是我默認的消防車。
這本書里的另一個關于萬圣節(jié)的故事,原本是我直接默認陌生抽象情境、不會喜歡而直接跳過的故事。某天翻書時被停下他指著雞蛋說“講這個egg!”,我意識到原來這也可以是共情要素,復活節(jié)是什么不著急解釋,現(xiàn)在這就是一個找雞蛋的故事。
Thomas and the Egg Hunt
意料之外:有時孩子不想讀書的原因,是與閱讀無關的。
“本寶寶吃太飽了今天“,“累了困了心情不好...”,“這個椅子不舒服...”,有時候這些可能是被忽視的原因,讓你誤以為他對某本書不感興趣。當時讀到粲然在《騎鯨之旅》里寫,親子閱讀的經(jīng)驗之一就是快樂地接受失敗,感慨真是個接地氣、有韌勁的媽媽。
激發(fā)英語閱讀興趣:我有這大對策!
1. 詞匯積累于無形:回憶一下小朋友牙牙學語由開始叫爸爸媽媽、簡單指物,然后用短語結構開始使喚你拿這個那個,之后第一次用短短的、但是很標準的整句和你說話的過程。
確實,這個過程是可以同樣復制在英語啟蒙中的。美國嬰幼兒語言研究專家Barbara Pearson在她的《培養(yǎng)雙語兒童》一書中用實證論證過這一點,兒童所具有的天生語言學習天賦使得他們有非常強的語境理解能力,只要保持持續(xù)的可理解性輸入,不需要依賴母語,就可以直接建立一套新的語言系統(tǒng)。
對生活在中文語言環(huán)境里的孩子來說,母語中文不可避免已經(jīng)成為他的強勢語言,我能做的就是參照母語習得過程,盡量用沉浸式的輸入方式使得他在自己的小腦袋里盡快建立一套英語語言系統(tǒng)——英語可以有類似母語習得的相似輸出路徑:“詞匯-->短語-->短句”。
基礎詞匯量對啟蒙階段的輸入效率很關鍵。這并不意味著一開始只需要用單詞點讀等方式進行“單詞性輸入”,而是要 contextual input(語境式輸入),后者比前者多得的那份“context 語境”,可以培養(yǎng)提聽力辨音與關鍵字抓取能力,也可以使得他更為自然地過渡到輸出時期的應景表達。
試想一下,相比指著蘋果圖片說“apple”,是否是“This is an apple.”或者“What is this? It's an apple!”這樣語境式的輸入更具遠期效用。無論用什么繪本或素材,一開始要多抓取小朋友能理解的、感興趣的、互動性強的詞匯進行互動加強,如果什么單詞都聽不懂,壓力實在山大自然和你說“太難了,說中文!”。
Brainstorm下適合語言啟蒙的相關主題詞匯:
顏色大小、動物植物、數(shù)感思維、五官肢體、食物飲品、自然天氣、交通工具、日常起居等。
可針對初階可選的主題詞匯,選擇相應的書;或拿起一本書,抓取這些元素加強拓展。母語習得過程,也恰恰是依靠這些主題詞匯打基礎的。
興趣優(yōu)先,吃貨可以從“食物”開始;車控可以從“交通工具”起步。除了分級讀物和Oxford Potato Pals這類教材式繪本,如廖彩杏書單所大量引用的,Eric Carle爺爺?shù)睦L本之所以經(jīng)典,正是因為其采用小朋友所喜歡的重復(drilling)元素和動物元素,既激發(fā)了閱讀興趣,又實現(xiàn)了高效的主題式詞匯和句型輸入。
2. 讀不了時唱起來
我一度困惑,只靠分級讀物真得夠嗎?這些階梯性的材料,本是被設計用來作為歐美國家兒童學習自主閱讀的。因簡單易懂 、系統(tǒng)化,而被我們作為了小朋友學習外語時的啟蒙性讀物。
記憶猶新,翻開海尼曼的第一本 At the Market,結果人家一臉不屑。牛津樹倒是接受度高一些,但如果沒有海尼曼這樣的分級讀物來積累基礎詞匯量,我的宏圖偉業(yè)早晚要受阻吧。
某天開車出門,我和爸爸聊著天,坐在安全座椅里的娃突然手舞足蹈,“Apple juice! Orange Juice! ”。老母親差點誤以為吃貨無師自通從apple進階到apple juice,其實是車里滾動播放的WeeSing專輯在唱的歌詞被他抓到了新的內(nèi)容。
之后搜到Child's Play的童謠系列時,如獲至寶,一本本借來。例如那本《Down by the Station》,以前只是跟著一起聽,歌詞聽得囫圇吞棗,現(xiàn)在對著繪本看到歌詞,火車、公交車、拖拉機、卡車、出租車、消防車一輛輛開過來,唱起來趣味翻倍、輸入效率翻倍。
Down by the Station - Lyrics Page
Down by the Station - Visual Page
確實除了互動性強的紙板書,語言生動的童謠韻文最便于激發(fā)興趣?纯锤信d趣的童謠是否有對應的繪本,或朗讀、或唱讀,關鍵詞匯加強反復,不用逐字翻譯。對語言沉默期的小朋友來說,整句跟讀難度不小,畢竟發(fā)音方式、抑揚頓挫等和漢語有太多不一樣。
相對開朗性格的孩子,尤其謹慎性格的孩子會更不愿意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進行語句模仿。如果不愿意跟唱整句,交給他負責唱主題詞匯、象聲詞匯、任何能帶動他參與互動的都可以。等他胸有成竹了自然愿意唱讀更多。
之后可由童謠漸漸過渡到韻文,這些體裁還有一種獨具的優(yōu)勢,即富含抑揚頓挫,語言韻味美,有助培養(yǎng)自然拼讀所需的音素能力;貞涀约簩W習英語時最趣味最特色的一種課堂聽力練習,就是聽歌曲、填空歌詞。當時只是佩服老師很有創(chuàng)意,現(xiàn)在理論聯(lián)系實踐后知道其間的奧妙,這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辨音和語感能力的趣味練習。
3. 豐富化生活體驗
試試把逛商場和商業(yè)親子樂園的時間留給別處,多走多看,不是只有標注“兒童”字樣的地方才適合小朋友。
還記得粲然寫的么,理解能力的源泉來源于通感、足夠豐富的生活體驗。我的理解是,豐富體驗并非一定是高消費的,日常點滴足以讓我們積累各種情境和場合的體驗機會,例如菜場集市、公共綠地、花鳥市場、書店圖書館、博物館等。
下雨天除了佩奇式踩水塘法,也可以去小區(qū)花園里找蝸牛;或者周末公共交通出行,也可能比平時多一些機會看到更多新鮮的人事物;即使遠行旅游找地方歇腳時,如果順路何不搜索一下附近有否文化故居、古村落或公園。大多數(shù)地方其實都可以順路溜達下,有些地方有些事情,可能要去很多次才能記住或有感覺。
默默地注入“雞血”就好。而對吃貨來說,可以給他進廚房參與的機會,介紹食材做點力所能及的,例如打個雞蛋、給個電子秤負責秤面團、做pizza做Scone放topping,下次繪本讀到Maisy做蛋糕時感覺就不一樣了。春播秋種,很簡單的陽臺種植,哪怕只是簡單的小蔥或者櫻桃蘿卜,都是接地氣的生活體驗。
英式點心司康餅,可以吃的“橡皮泥”,何樂不為?
4. 興趣i+1式路徑
小朋友說“我不喜歡”、“太難了”的時候,應該怎么應答?我自己很少在小朋友面前說“你不喜歡這個嗎”,而是說“你更喜歡Maisy,是因為他是小老鼠還是因為他和你一樣喜歡Lemonade?”
我希望可以籍此知道,除了老鼠元素本身是否有我不知道的興趣元素,以此繼續(xù)拓展出新的元素。有時他囫圇應答,有時能說出新的收獲。反正猜不對就繼續(xù)猜。我也會說“你可能還沒發(fā)現(xiàn)XX有多有趣,下次我們再試試!薄癤X太難了”也是家里的禁忌語之一,如果需要我應答我會說“沒關系,其實這個很有趣,雖然有點挑戰(zhàn),我們可以試試想辦法搞明白!
關于繪本閱讀、英語啟蒙,“興趣i+1目標”就是興趣滾雪球:從少量的興趣起步出發(fā),驅動挖掘更多興趣點,不乏深度與廣度的閱讀才能滋生更多盎然趣味。剛開始找英語繪本的時候,我是從“公交車/火車/熊/狗/食物”這幾個很有限的元素開始的。可以說這也是我最開始選擇Eric Carle、Thomas、Maisy、牛津樹和Penelope動畫片啟蒙的主要原因。
而當小朋友在Carle爺爺繪本里看到更多動物,在托馬斯里喜歡上韻文的美妙,在牛津樹里看到Kipper,在Penelope里看到他吹奏小號并表現(xiàn)出對濃厚興趣之后,我選擇繪本的主題元素就拓展到幾乎所有動物相關、有點小調皮的同齡小伙伴人設、各種童謠和樂器相關。興趣元素是可以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挖掘拓展的,也可能因為生活體驗的豐富和認知能力的提升而不斷深化。
親子閱讀也好、英語啟蒙也好,相較跟著書單虔誠地讀,我更偏好的方式是在開始讀的同時,先自己去探索學習一下知道繪本有多少類別、為什么要讀、怎么讀。
個人拙見:現(xiàn)在的很多公號書單、著名英語啟蒙書單,都“功利有余、營養(yǎng)不足”,功利指的是書目內(nèi)容和目的,也指的是書單目的 。你可曾見過什么書單不遺余力地給你介紹一本單價20元,出自默默無名作家之手的繪本?
我曾經(jīng)也是雙十一時照著書單一本本往購物車里放,帶娃碰到新問題時就搜本著名繪本,來一遍“洗腦”程序。起初逛書店繪本區(qū)也并不覺得陌生,那里滿是書單上熟悉的經(jīng)典推薦。直到某天在兒童圖書館和社區(qū)街道圖書室,才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
相較情緒管理、思維啟蒙、專注力培養(yǎng)、自然科普等熱門元素繪本,那些巧思有趣、富含想象力、不功利地任由你讀、娓娓道來的繪本更應該在啟蒙時期的書架上擁有自己的位置。
小紅與小黃 - 插頁1
小紅與小黃 - 插頁2
買繪本:去功利,讀營養(yǎng)
“去功利,讀營養(yǎng)”,中文閱讀如是,英語繪本亦如是。英語繪本不只關乎語言啟蒙,語言所引向的是中文繪本暫時無法給予的更多養(yǎng)分和另一個視角。啟蒙時是Learn to Read,心頭期待的是Read to Learn。
都說靜待花開,這番“靜待”于我這不是真的毫不作為,而是愿意選擇耗費更多的時間、走一條可能看上去更曲折的小路去做好一件事,用這種心安理得的“慢”去治愈被社會性的“快”所焦慮的心。我不知道對小朋友來說,宮西達也《小紅和小黃》里什么讓他共鳴,對我來說,慢性子的小黃所選擇的那條小眾曲折的小徑,就是來提醒我這個急性子、易感染焦慮體質的。
5. 游戲化繪本時間:
我其實不是一個天生很善于和小孩游戲的媽媽。用甜甜糯糯溫柔的媽媽口吻,甜言蜜語地說著baby用語,把孩子哄到繪本前,偶爾可以,倘若要天天我肯定比孩子更早罷工。
之前也看到一些媽媽分享的繪本拓展互動游戲,對激發(fā)閱讀興趣和加深理解很有幫助,而需提前準備這一點對當時受困于諸多瑣事、分身乏術的我來說略有挑戰(zhàn)。好在繪本的讀法不只有一種,家里的這個男孩對夸張浮夸的象聲語氣詞、抑揚頓挫的韻文童謠、不按常理出牌的即興游戲的接受度頗高。
來點儀式
一個剛開始讀英語繪本時我用過的方法。小朋友那陣剛知道機器人,我就佯裝自己機器人,按鈕自己(愛哪兒哪兒)“Du! English Time!”,也按他一下“Du! English Time!”
如果中間他走神、或者知道怎么說卻偷懶不用英語的地方,我就再Du他一次提醒,"DuDu! English Time!" 多少有點用,當然當他知道Chinese這單詞后,他就有了新招“Du! Chinese Time!”。
不過我會說“Mama is in English Mode. Maisy is in English Mode. Are you in the same mode with Maisy?”我管我繼續(xù)裝傻,順帶給你輸入點新鮮詞匯和句型。
動物玩偶
絨毛玩具、或是更靈動的手指玩偶們,手感柔軟、略帶笨拙感,可以激發(fā)小朋友們的帶入感和親切感。這些是他們的同黨、而不是局高臨下的父母和老師。
有時小朋友不愿意和父母英語互動,卻愿意和玩偶說。 找一個小朋友喜歡的玩偶放在一邊說一起聽故事,或是以玩偶的口氣讀簡單繪本,或是鼓勵小朋友教玩偶念、和他互動,多種方法可以試試,更多方法可以創(chuàng)新,對啟蒙三個月內(nèi)的、或中班前的幼兒們尤其管用。
這一招是學習TESOL課程里受到的啟發(fā),在我家當晚實踐運用就奏效了。最初的一個多月,每晚讀英語繪本前,他都會主動招呼他的某只紅色小刺猬玩偶坐在他對面,“Hedgehog,English Time!”。有時坐不住走神了,我會用小刺猬的口吻提醒他。(當然小刺猬不是萬能的,還是坐不住就得倒帶回去排查下興趣雷點看看是否是其他原因)之后某天讀完了繪本才意識到他今天沒有督促小刺猬端坐,就想興許他想當那只端坐的小刺猬了吧。
不TPR?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縮寫TPR),是美國James Asher教授在1960年代提出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 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指向圖像實物、或者身體動作教授語言。通過這種不用母語來解釋外語、不依賴母語翻譯的方式,能夠實現(xiàn)更接近母語習得方式學習外語。
顯然在實際執(zhí)行的過程中,不免頗有難度,也對讀繪本者的語言要求很高。記得讀汪培颋和廖彩杏時,她倆在這方面觀點并不一致,一個說先逐句翻譯、三次后不念,一個說不用念直接來。這倆方法我都試過,我還曾經(jīng)指揮爸爸乖乖運用,前一方法讓自己都聽得“精神分裂”,后一個對“加速雞飛狗跳”親測有效。
同時結合Krashen教授所提出的簡約又富含深意的“i+1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輸入原則),我自己的應用是,詞匯量非常有限的語言沉默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中文,越少越好;完全不用太不現(xiàn)實, 整本翻譯故事概要、整句翻譯關鍵詞、而不是逐句逐字翻譯,否則會過于依賴中文去理解聽讀。
讀英語繪本的最初期,剛看到封面時,我會用中文和小朋友討論這本的大概內(nèi)容“你覺得這本書講什么?”,或者引人入勝式介紹一下、讓小朋友帶著興趣讀“這是一本關于xx去樹林里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遇到了哪些小動物?最后發(fā)生了什么?”繪本因為有畫面的關系,本身是遵從TPR法則的,當畫面不能其義自見的時候,適當中文補充一下無妨。
如果英語朗讀時,小朋友并沒有排斥,不要自作多情地用中文過多解釋;想知道他是否理解聽懂,可以用互動式的英語對話替代直白的中文翻譯,最好不要用壓力路線的“你聽懂了嗎”來進行測試。
簡而言之,中文運用越少越好,越來越少,這樣到了小朋友進階到短句式的早期輸出階段,可能就可以全程開啟英語互動式繪本閱讀模式了。
因材施教
在學習TESOL時候,有兩種著名的學習類型方法對我很有啟發(fā)。以下對我來說,更多是因材施教時的參考框架,而不是執(zhí)行準繩。
1)三分法: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
該分類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更為傾向的、效率更高的學習方式; 大部分人可能同時側重一種或兼具兩種類型,其間,人群中聽覺型或視覺型學習者都較多。并不是說只利用某單一通道進行學習,而是說這一個感覺通道可能可以比其他通道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
同時換個角度看,也可以借助所擅長通道去帶動另一通道的學習。過于依賴某種學習方式,完全不善于其他方式,有可能會制約長期的學習效率;尤其考慮到傳統(tǒng)授課式課堂,利于能力較為均衡的聽覺型和視覺型學習者;對過于偏向動覺型的學習者是最為不利的。
所以,對一個偏向聽覺、不善動覺得孩子來說,可以利用童謠讓他動起來跳起來。對一個偏向動覺、不善視覺的孩子來說,可以讓他看圖模仿動作、演繹繪本角色、或是在地板上鋪開圖片玩找一找游戲,滿足他動作需求的同時,促進他的觀察力、在游戲中增進理解并學習。
2)Intelligence Type 多元智能模型: 哈佛教育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元智能,而這些相對獨立的智能并不是絕對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顯然,這一模型框架比前一種三分法兼具更多學生智力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對教學、或者眼前的英語啟蒙繪本閱讀而言,也提供了實戰(zhàn)性很強的借鑒思路。 根據(jù)小朋友的不同特點度身定做相應的游戲和練習類型,可以使得啟蒙輸入更為高效。
篇幅所限,如下先分享TESOL課程里所提及的,多元智能模型概覽和英語教學應用。以后有機會再對此單獨展開。
Intelligence Types' Classification
Intelligence Type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靜待+鼓勵
小朋友最早開始用中文說有意義的疊詞、詞匯是大概是什么月齡?二語習得的發(fā)展階段已經(jīng)應證,沒有與生俱來就能模仿中文、并進行有意義表達的小嬰兒,同樣也要靜待,不用強求剛開始聽讀英語繪本的孩子就要跟讀或者主動輸出。尤其在3-6個月的語言沉默期里, 興趣優(yōu)先,鼓勵而不強求輸出。
我也曾糾結過是否要求小朋友跟讀,因他喜歡互動,所以當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不排斥模仿發(fā)音時,我讓他跟讀標題里的關鍵詞、文本有讓他感興趣的象聲詞、語氣詞或者主題性名詞,但我并不要求他整本跟讀、甚至復述。
0-3歲年齡較早就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的最大優(yōu)勢,是有足夠悠閑的時間靜待、且可以更從容的速度閱讀除了分級讀物之外的童謠韻文和故事性繪本,體會更多英語語言美、繪本之童趣。
后記
回憶一下小朋友牙牙學語說中文時,如果他餓了說“我吃飯”的時候,你不會因為他沒說“我要吃飯”而和他較真嗎?
我們真的要忘記那種傳統(tǒng)的中譯英、字典式英語學習法給我們帶來的種種陋習。如果英語繪本閱讀可以不是嚴肅嚴苛的、追求現(xiàn)學現(xiàn)會的課堂,而是融語言學習于親子互動時刻,何樂不為?
以Eric Carle爺爺?shù)腜olar Bear, Polar Bear, What Do You Hear?舉例,如果能力尚在“詞匯階段”,在讀完繪本的時候,可利用最后一頁和他玩找動物的互動游戲,“Where is the Polar Bear/Flamingo/XX...?”“What animal is red/blue/orange?”等能夠主動說動物名了,讀繪本時小朋友負責填空動物名。
一本繪本如此,多本繪本如此,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積累,就能把更多內(nèi)容交由小朋友念出來,由跟讀復讀,到主動念,就是一個往短語和短句進階的過程。不用局限于名詞或詞匯,試試看,Oh no /Woops /Hooray /Splash ...之類的象聲詞、語氣詞有時候更能激發(fā)互動式閱讀的興趣。
至于“i+1”可理解性輸入原則,這個包括蓋兆泉老師在內(nèi)多本著名英語啟蒙繪本經(jīng)常引用的理論,淺顯易懂、?闯P。所謂i + 1,i 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這一原則,不僅是選擇讀物時的一個準則,也可以推導成為鼓勵輸出時可靈活運用的策略之一。
當我清單上的諸如動植物、顏色數(shù)學、食物飲品、交通工具等各種主題式基礎詞庫已經(jīng)輸入聽繪本的小腦袋里時,我開始排列組合這些主題詞匯,或是在這些詞匯上添加形容詞、動詞等,把互動句型變得略微復雜的i+1。由此進入“短語/短句階段”時,繪本閱讀時的互動自然更多元了。
不知覺啰嗦了近萬字。開始決定寫下這些的時候不曾料想自己能寫這么多、這么啰嗦,現(xiàn)在看來“輸入自然有輸出”這一法則,在我這里至少是成立的。這幾個月里我自己所讀的這些英語繪本和中文讀物, 所轉化為的輸出記錄在這里。相較起筆時所設想的分享初衷,這份記錄于我現(xiàn)在更是一份回顧式的親子日記,如能同時給其他爸爸媽媽帶來些許收獲,是雙倍的幸福。
來源:小花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