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超過3.9萬億元,同比增長達10.7%。其中最受歡迎的還屬火鍋,且許多新派火鍋成為年輕人的首選。而全國各地區(qū)的的好火鍋品牌都來自于重慶。借了重慶品牌火鍋的東風,其它地區(qū)的火鍋也扶搖直上。
80年代中期,火鍋行業(yè)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不斷創(chuàng)新拓展,在業(yè)績上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年來,以重慶大龍燚、小龍坎、醉三江火鍋、蜀九香火鍋等為代表的火鍋品牌異軍突起,引起了業(yè)內(nèi)廣泛關(guān)注。同時連鎖經(jīng)營逐漸成為品牌占領(lǐng)市場的主流形式。
火鍋在餐飲行業(yè)中一直處于扶搖直上的趨勢。重慶火鍋更是火鍋行業(yè)中的佼佼者,人們一提到火鍋第一想吃的就是重慶火鍋。那么,重慶火鍋這么火,人們這么愛吃重慶火鍋,但是你們知道重慶火鍋的演變歷程嗎?今天就由小江來給各大火鍋黨揭秘!
重慶火鍋命名方式三部曲:鬧龍宮、水八塊、毛肚火鍋。即鬧龍宮孕育了水八塊;水八塊衍生了毛肚火鍋;毛肚火鍋改名為重慶火鍋。
“水八塊”——重慶火鍋最早的的雛形
重慶火鍋是水碼頭文化產(chǎn)物,也稱水碼頭飲食。它最早不叫重慶火鍋,而是有一個演變的歷程,經(jīng)歷了水八塊、毛肚火鍋、山城火鍋、麻辣火鍋、紅湯火鍋、川味火鍋及重慶火鍋的不斷調(diào)整、稱謂過程。
這其中,有三個重要的時期:
水八塊是最早的雛形,由于來自于船工出航前的祭奠儀式及船上一灶一鍋的烹飪形式,加之來自水上(船上),又以牛下水為多,故稱“水八塊”,所以它是重慶火鍋最早的源頭。
其次是毛肚火鍋,重慶火鍋最早以“火鍋”相稱時,就叫毛肚火鍋或火鍋毛肚,主要是因燙煮的主料為水牛毛肚,延續(xù)了清末民初時對火鍋的習慣命名方式,此稱呼一直延續(xù)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重慶火鍋第二次勃興的時候。如今,重慶的大街小巷中仍有以毛肚火鍋為號召者。
“鬧龍宮”——最早的重慶火鍋
巴人與水有不解之緣,江流與木船是巴人的文化搖籃。自古以來,由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故西南地區(qū)、四川及重慶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的線路主要為長江。而行駛于長江之上的便多是重慶的船工,由于船上的空間狹小,只能容下一灶一鍋,加之生活困難,物質(zhì)匱乏,也不可能大吃大喝,故船上的烹飪方式極為簡單:一鍋煮。
無論蔬菜、魚肉,甚至大米,統(tǒng)統(tǒng)拿來一鍋煮起,放點食鹽,便可果腹。清中后期,辣椒傳至四川、重慶,由蔬菜而為調(diào)料,與當?shù)厥a(chǎn)的“巴椒”(花椒)相遇,便有了避寒祛濕、開胃解膩的麻辣味出現(xiàn)。放進鍋中,吃進嘴里,周身通透、熱力四射、笑聲朗朗,于是成為船工的最愛。為使自己的烹飪方式更有詩意且符合自己的行業(yè),船工們便為它取了一個雅俗共賞的名稱“鬧龍宮”。
后來,水八塊的產(chǎn)生也受益于這種烹飪方式,故也可以把“鬧龍宮”看成是重慶火鍋最早的重慶火鍋。
越來越長的、燙火鍋用的筷子
當今,火鍋館的筷子是越做越長,甚至于有些彼此較勁、攀比的感覺。究其原因,其實是與歷史有關(guān),與當今人們的喜好有關(guān)。
大家知道,重慶火鍋來自船上,而船上是有一些禁忌的,如筷子就不能說成“筷子”而要說成“蒿桿”,碗就不能說成是“碗”,而要說成是“花”等等。撐船用的撐桿(蒿桿)是很長的,既然稱筷子為蒿桿,豈能不長?再看當今社會的喜好,喜好即時尚,就是當下流行的東西或“玩意”。
當下人們最喜歡、最愿意看到、吃到、玩到的就是“懷舊”與“稀奇”,對中老年是懷舊、對年輕人是稀奇的,就具有吸引力。于是乎,長筷子大行其道,既是歷史使然,也是與時俱進,兩情相悅,何樂不為?
山城憶事老火鍋在此,重慶火鍋第一船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