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剛過,國慶節(jié)假期也馬上就到!最近志玲的朋友圈都在各種選禮、送禮,眼下,大閘蟹絕對是硬通貨。提著毛重的鮮活大閘蟹上門送禮不太方便,于是各種價位的蟹券變得很緊俏。
但是今天,一道關于蟹券的“數學題”上了熱搜——#一只螃蟹也沒賣每張蟹券凈賺100元#,這是怎么回事?
報道中稱,現如今,蟹券背后套路多,大概的邏輯是:商家印刷面值為500元的蟹券,以400元的價格賣給營銷人員,營銷人員再以500元的價格對外出售,但是以250元的價格回收,之后再以300元的價格賣回給蟹券商家。
這中間,蟹券在流通時沒有涉及到一只貨真價實的螃蟹,但是蟹券商家卻穩(wěn)賺100元,營銷人員也能賺50元。
這道數學題算沒算明白可以先放一邊,螃蟹可能是其中最大贏家!“螃蟹還活得好好的,皆大歡喜”“主角明明是螃蟹,可是它好像參與了流通,又好像沒參與”…
那么這中間的轉手再轉手,賺的到底是誰的錢?
有明白的網友分析了一波,賺的就是直接買券的人的錢。因為這樣的券買到手,無非就是兩種情況。
第一種,券送出去之后,用券提蟹的人根本提不到蟹,商家會用各種規(guī)則和理由推脫。而收禮的人也不好意思回去問送券的人,最后很有可能就是不了了之。
而這樣的情況其實并不鮮見。
第二種,收禮的人可能會直接將蟹券重新賣出,也就是被回收。這樣的話中間不需要一只蟹的參與,蟹券就又回到了流通中,形成閉環(huán)。
所以仔細算來,不少網友提出,前文新聞中算出了營銷人員賺了50元其實說少了,有可能能賺到150元甚至更多。
但不論怎么算,最后賺的都是買券人的錢。
雖然這樣的情況不一定會出現在所有蟹券品牌身上,但是也提醒消費者,購買之前請擦亮眼。盡可能選擇一些口碑較好的大品牌,看清提貨規(guī)則,不要被圈進規(guī)則里而不自知。
新聞多看點
對此,正觀新聞也發(fā)表評論,蟹券超發(fā)表面上看起來是賺了消費者身上的羊毛,其實對上游下游都有影響,因此亟待監(jiān)管:
“紙螃蟹”近年來已經慢慢有些變味,甚至完全脫離了“螃蟹本位”。不僅濫發(fā)超發(fā)嚴重,且逐步有成為“虛擬蟹”的證券化趨勢,成為可以流通的變相有價證券。螃蟹似乎只是無關緊要的由頭,為的不是吃蟹而是炒作,于是,蟹券成了純粹炒作的對象,各路市場主體都能隨意發(fā)行蟹券,整個炒作過程一只螃蟹都沒有參與,游資大量參與其中且不受監(jiān)管部門管控,帶有明顯的金融衍生品屬性,也暗藏著與金融產品類似的風險。
“紙螃蟹”的泛濫發(fā)行,讓某些商家更加重視空轉獲利,而不是螃蟹產品的質量。“會養(yǎng)螃蟹的不如會倒螃蟹的”,正常的市場秩序也被破壞。很多消費者拿到螃蟹券后,或是面臨“一券在手,螃蟹難求”的供需不平衡局面,或是收到的螃蟹縮水嚴重、缺斤短兩。某些有效期超長的“紙螃蟹”,甚至可以三年內有效,但往往遭遇商家跑路等情形,消費者想要提貨時,發(fā)現店已不在,客服也無回應。其中有些,其實已然涉嫌詐騙。
“紙螃蟹”讓螃蟹市場“脫實向虛”,一旦失控,不僅可能傷害消費者利益,同時也會傷害蟹農利益。因為蟹券超發(fā)嚴重,蟹農無法掌握蟹券的真實銷售數據,消費者拿到蟹券后也可能出現并不兌換的情形,這就會誤導蟹農生產,導致蟹券暢銷、螃蟹滯銷。而且,經銷商往往是先賒賬拿蟹券,收到客戶打款后再支付蟹款,一旦“紙螃蟹”過度證券化出現類金融風險,導致經銷商資金鏈斷裂、破產甚至卷款潛逃,蟹農將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對于“紙螃蟹”出現的證券化傾向,相關部門亟待加強管理。一方面,蟹券已然成為可以發(fā)行、流通、倒賣的變相有價證券,應否在相關部門進行登記?另一方面,蟹券是不是誰都可以發(fā)行,而且想發(fā)多少就發(fā)多少?更重要的是,“紙螃蟹”發(fā)行所得資金,應否納入金融體系進行資金托管,防止別有用心者卷款潛逃?此外,蟹券極易成為送禮券、人情券、賄賂券,和購物卡、高爾夫卡等一樣,有無必要為防治腐敗實行實名制購買和流通?
提高蟹券發(fā)行準入門檻,擠掉蟹券超發(fā)“水分”,嚴打蟹券兌換以次充好,規(guī)范蟹券流通痕跡化管理,防止蟹券證券化倒賣炒作,加強蟹券發(fā)行資金監(jiān)管,防范各種市場亂象…凡此種種,都需要監(jiān)管部門和行業(yè)協會等進一步形成合力,系牢捆住“紙螃蟹”的監(jiān)管之繩,不使其“橫行”于市,擾亂秩序滋生風險。對于蟹券背后的套路你有什么看法?
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歡迎在評論區(qū)說說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