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封塔地處于寧波市海曙區(qū)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 始建于唐武則天"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695-696)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后塔高18丈,約51米,共14層,分7明7暗(包括地宮),六角形。
天封寺,先塔后寺,寺以塔成,建于五代后漢乾佑三年(950),初名"天封塔院",后賜名為"天封院"。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寧波,天封塔、寺毀于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毀。
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順元年(1330)修復。至正年間(1341-1368),平章方國珍、弟國珉重建塔院。
明永樂十年(1412)雷火擊毀三層,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臺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重修。
清順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臺風大作,飛墮塔頂;二十一年(1756)重修,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將成事,因塔燈失火,致塔檐、平座、欄桿具焚,只余磚砌塔身。1935年重修。
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地宮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余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紹興十四年"銘文。
1989年12月,按宋塔風貌落架重修工程竣工。
1981年12月,天封塔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天封塔的建造,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動人心弦的傳說:寧波面臨波濤洶涌的東海,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三江交叉會合地。有一年,鎮(zhèn)海招寶山外出了一條興風作浪的鯊魚精,從此使寧波經常遭受水淹浪打,極不安寧。那時,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見鯊魚精作惡,非常痛恨。一天清晨,他忽然見四明山頂金光閃閃,于是就爬上山頂,一看,原來是一顆鮮紅鮮紅的寶石在那里閃光。于是他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這顆寶石鑿成一顆閃閃發(fā)光的寶珠。就在這一天,那條鯊魚精又來興風作浪,水淹寧波城。老石匠從四明山下來,拿著這顆光彩奪目的寶珠,鯊魚精一見這利劍似的寶光,就往海底逃遁。而這寶光最后殺死了它。霎時間,江上波寧浪靜,海水也退走了。老石匠決心要在寧波城中心造一座塔來保存這顆寶珠。老百姓聽說后都紛紛前來參加。搬石塊、運沙泥,日日夜夜的干。造塔的工匠把泥沙一袋一袋的裝起來,造一層塔,堆一層沙包,第二年塔造成了,就將這顆寶珠安放在最高的一層。從此這座塔和塔上的寶珠作為鎮(zhèn)邪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