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來自:美食俱樂部

這里有兩家食堂 每天免費派發(fā)食物

只為一個承諾 每天免費派發(fā)稀飯和饅頭
華美善食堂平靜中度過千日
 
2012-01-05  
 
 

  平常,這里也成了外來務(wù)工者的一個落腳點。 
 
 

  一到飯點,善食堂就排起長隊。 
 
  元旦之后,天氣越來越冷。胡貴方現(xiàn)在經(jīng)常要到金華江南義烏街839號“蹭飯”吃,雖然只有稀飯和饅頭,但對他這樣的殘疾人來說,能夠省下一餐飯錢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里便是免費給困難群眾派發(fā)愛心粥的金華華美善食堂,不僅在這里有一家,在百里之外的義烏,同樣還有一家。
  善食堂的開辦者三年前宣布:善食堂要在金華辦50年,在義烏辦10年。
  時間飛逝,善食堂開辦進入了第四個年頭,在平靜中,善食堂度過了自己的“千日”紀念日。
  本報駐金華記者 江勝忠
 
  金華:“來的都是客”
  義烏街839號,一到上午11點鐘,就會變得十分擁擠。
  規(guī)定的中餐開飯時間是11:30,但總是在這之前就排起了長隊。
  這些人中,很多是像胡貴方一樣的殘疾人、低收入人群,有些人手中拿著一個塑料袋,有些人自帶碗筷,更多的人則是兩手空空而來。
  工作人員只有一位,老家在湖北潛江的中年男子何平。
  雖然隊伍有些擠,甚至還有人插隊,但何平始終面帶微笑,笑呵呵的,他不會去責(zé)怪某個人,因為老板跟他說過,來這里的“不問富貴高賤”。
  每個來排隊吃飯的人,都可以領(lǐng)到一碗稀飯和三個饅頭,當(dāng)然,一碗稀飯和三個饅頭不夠吃的人還可以再續(xù)。
  原來有每人定量三個饅頭的規(guī)定,現(xiàn)在取消了。何平說:“你不能管人家吃好,還不能管人家吃飽嗎?”
  除了饅頭和稀飯,還有兩樣小菜,榨菜和生菜。
 
  義烏:很多人將此視為自己的食堂
  義烏的華美善食堂,同樣也只有一名工作人員,他的名字叫蔡國斌,老家在貴州獨山。
  和何平一樣,蔡國斌也是干了三年的“老員工”了。
  蔡國斌的月工資是2000元,何平因為每天要燒兩餐,工資比蔡國斌略微多一點。
  又做好事,又有固定工資,在何平看來,他沒有必要去換一份工作。
  早餐時間是早上六點半,如果是夏天,還要再早半個小時,因此每天凌晨天不亮蔡國斌就要起床了,“最早的時候,兩點鐘就要起床干活。”
  為了工作方便,蔡國斌就住在善食堂的樓上,里間是自己的起居室,外頭是一個大的廚房,有蒸籠、面板和整袋堆裝的白面粉。
  起火點爐,揉好面,淘好米,蔡國斌便開始加工饅頭和燒稀飯,六點一過,他便抱著蒸籠步下樓梯。
  雖然是冬天,來這里吃早餐的人們陸陸續(xù)續(xù)也有近百號人。
  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很多人,都是來義烏尋職的外來務(wù)工者。
  距離這個善食堂不到三百米的地方,有著全國縣級市中最大的一家勞動力市場,這里的人們,也是義烏善食堂每天固定的食客群體。
  面孔幾乎每天都在變,但在這個群體中,華美善食堂已經(jīng)有了相當(dāng)?shù)闹取TS多囊中羞澀的務(wù)工者,將這里視為自己的“早餐食堂”。
  蔡國斌說,他每天供應(yīng)的饅頭數(shù)在五六百個左右,遇上高峰時期,還要增量,但來的人一多,只能采取限時的辦法,“過了七點,就有可能領(lǐng)不到饅頭。”
 
  沒有人把他當(dāng)成“討飯的”
  安徽望江人劉雄衛(wèi)來義烏善食堂吃過兩次稀飯,對他來說,除了省下了兩元錢,更多的是溫暖,尤其是這樣的冬日里。
  在金華義烏街的善食堂,既有河南、安徽等地的外鄉(xiāng)人,也有家在羅店、湯溪等城郊的困難戶。
  衢州人占小豐到這里來用過不下三十次的免費飯,最大的感受就是“施粥者始終對他笑臉相迎,沒把他當(dāng)成是一個‘討飯的’,在這里吃飯比有些地方付錢吃飯還要安心。”
  73歲的周四林因為年紀偏大,就業(yè)非常困難,在金華市區(qū)基本上靠撿破爛為生,老人家也是“華美善食堂”的“???rdquo;,很多時候的中餐與晚餐都在這里“解決”。何平看在眼里,也記在了心里,有一次還申請老板給周四林發(fā)了個中秋紅包。
 
  實現(xiàn)承諾不容易
  何平、蔡國斌的“老板”,就是這兩家善食堂的倡辦者、金華華美整形醫(yī)院的董事長何威。
  何威說,辦醫(yī)院也是為了回報社會,3年前媒體報道的義烏勞動力市場愛心粥鋪一事,讓他感到,與其靠大家“輪流坐班”辦流動粥鋪,不如將此固定下來,給更多的人提供幫助。
  何威決定在金華和義烏各辦一家“華美善食堂”,他說,只要醫(yī)院運轉(zhuǎn)正常,維系這兩個粥鋪不成問題。
  何威說,“華美善食堂”接手義烏粥攤后,加上原來在金華市區(qū)的免費中晚餐,房租、工資以及每天的用料,兩地每天的開支在一千元以上,至少有500人次前來用餐。這對醫(yī)院來說是筆不小的額外開支,但仍然是在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
  “我們不做自己辦不到的事,只要醫(yī)院還開門,這筆費用就應(yīng)該能夠承擔(dān)下來,我們答應(yīng)過要一直堅持下去。”何威說道,他曾經(jīng)承諾過義烏的善食堂要辦10年,金華的善食堂要辦50年,很多人認為他是“吹牛”,他說讓大家看他的行動好了。
  在善食堂,我還看到有其他的社會愛心人士特地送來油、米、面粉和現(xiàn)金,并有具體的數(shù)字張榜在墻上,雖然數(shù)量很少,但也看到了善食堂的用心。如果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何威還想把這個善食堂辦得更大,辦到更多的地方去。
  而對于社會上傳聞善食堂養(yǎng)了一批“懶漢”的說法,何威也不敢茍同。他說,這種說法是片面的,在他接觸的人群中,前來受粥的人絕大部分都是確實需要幫助的人員,沒有人會為了一碗粥、兩個饅頭、一碟小菜而特地守候在此。他們或由于殘疾,或由于家中遭受不幸,或是暫時找不到工作,在這個時候能夠給他們一點生活上最基本的幫助,是“積德”的好事。
  “為了這兩個承諾,善食堂還要繼續(xù)辦下去,除非真的有一天,沒有人愿意來善食堂吃飯了,我才會考慮關(guān)停。”何威笑著說。
來源:都市快報
回復(fù)(44)
[s2001]

2012-01-05

[s2001]

2012-01-05

多吃飯,多做善事·

2012-01-05

[s2001]

2012-01-05

[s2001][s2001]

2012-01-05

2012-01-05

[s2001]

2012-01-05

大家都在看